笙歌鼎沸


   形容乐声歌声热闹非常。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ēng gē dǐng fèi
成语注音 ㄕㄥ ㄍㄜ ㄉ一ㄥˇ ㄈㄟˋ
成语简拼 sgdf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笙謌鼎沸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形容乐声歌声热闹非常。


成语示例


元·高明《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黄旗影里,笙歌鼎沸。”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吴自牧《梦粱录·清明节》:“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


成语典故

形容乐声歌声热闹非凡。宋.吴自牧《梦粱录.清明节》:“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明.高明《琵琶记.春宴杏园》:“黄旗影里,笙歌鼎沸。” 主谓 形容乐声歌声大作,热闹非凡。宋·吴自牧《梦粱录·清明节》:“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鼓吹喧天。”元·高明《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黄旗影里,~。”△用于文教的文艺类。→品竹弹丝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管乐器名,一般用十三根长短不同的竹管制成,吹奏:~歌。芦~。~管乐(yuè)。

唱:~唱。~咏。~颂。~坛。~台舞榭。~舞。能~善舞。 能唱的文词:唱~。~谱。~词。~诀。民~。诗~。~行(xíng )(旧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诗言志,~咏言。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镬。 锅:~罐。~锅。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彝。九~。定~。问~。~祚(国运)。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峙。~足之势。 大:~族。~臣。~力支持。 正当,正在:~盛(shèng )。

开,滚,液体受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发生气泡,表面翻滚,变成蒸气:~点。~水。~涌。~腾(亦喻事物蓬勃发展或情绪高涨)。~反盈天(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人声鼎~。 波涌的样子:~郁(a.翻涌的样子;b.愤懑不平的样子)。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笙』

《唐韻》《廣韻》所庚切《集韻》《韻會》《正韻》師庚切,𠀤音生。 《廣韻》樂器也。 《世本》隨作笙。一曰女媧作。 《說文》笙,十三簧,象鳳之身也。正月之音,物生,故謂之笙。 《釋名》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也。《博雅·釋樂》以瓠爲之,十三管,宮管在左方。 《白虎通》笙者大蔟之氣,象萬物之生故謂之笙。 《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 《註》大者十九簧,和,十三簧者。 《前漢·律歷志》匏曰笙。 《註》匏,瓠也。列管瓠中,施簧管端。 《書·益稷篇》笙鏞以閒。 《詩·小雅》笙磬同音。 《周禮·春官》笙師掌敎歙竽、笙。  又細也。 《揚子·方言》笙,細也。自關而西,秦、晉之閒,凡細貌謂之笙。 《廣雅》笙,小也。  又地名。 《左傳·宣十八年》歸父還自晉至笙。 《註》笙,魯境。  又簟名。 《揚子·方言》簟謂之笙。 《左思·吳都賦》桃笙象簟,韜于筒中。  又叶師莊切。 《詩·小雅》鼓瑟吹笙。叶下將、行,行音杭。  又《字彙補》疏臻切,音莘。 《史記·齊世家》遂殺子糾于笙瀆。 《索隱曰》鄒誕生本作莘讀,莘、笙聲相近。

『歌』

《唐韻》古俄切《集韻》《韻會》《正韻》居何切,𠀤音柯。 《說文》詠也。 《徐曰》長引其聲以詠也。 《釋名》人聲曰歌。歌者,柯也。以聲吟詠上下,如草木有柯葉也。 《揚子·方言》兗冀言歌,聲如柯。 《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 《正義曰》直言不足以申意,故令歌詠其詩之義以長其言。 《禮·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 《又》歌之爲言也,長言之也。言之不足,故長言之。  又曲合樂也。 《詩·魏風》我歌且謠。 《傳》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 《疏》正義曰:謠旣徒歌,則歌不徒矣,故曰曲合樂曰歌。歌謠對文如此,散則歌爲總名,未必合樂也。  又《韓詩·章句》有章曲曰歌,無曰謠。  又《古樂府註》齊歌曰謳,吳歌曰歈,楚歌曰豔。奏樂曰登歌,曰升歌。  又鐘名。 《左傳·襄十一年》鄭人賂晉侯歌鐘二肆,晉侯以樂之半賜魏絳。  又山名。 《廣輿記》歌山,在廣西平樂府富川縣。  又朝歌,地名,紂所都也。漢爲縣,屬河內郡。見《前漢·地理志》。  又叶古賀切,音過。 《左貴𡣕·晉元后誄》內敷隂敎,外毗陽化。綢繆庶政,密勿夙夜。恩從風翔,澤隨雨播。中外禔福,遐邇詠歌。說見《顏氏·刊謬正俗》。  又叶居之切,音姬。 《屈原·遠遊》張樂咸池奏承雲兮,二女御九韶,歌,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  又叶斤於切,音居。 《柳宗元·饒娥𥓓辭》鄱民哀號,或以頌歌。齊女色憂,傷槐罷誅。 《說文》或作謌。 《集韻》或作𡃭。

『鼎』

《唐韻》《集韻》《韻會》𠀤都挺切,音頂。 《說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 《玉篇》鼎,所以熟食器也。 《左傳·宣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 《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 《鄭註》鼎有十二,牢鼎九,陪鼎三。  又《周易卦名》巽下離上之卦。  又《正韻》鼎,當也。  又方也。 《前漢·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  又鼎鼎,大舒也。 《禮·檀弓》喪事鼎鼎爾,則小人。 《疏》形體寬慢也。  又周鼎,星名。見《步天歌》。  又湖名。 《史記·封禪書》黃帝鑄鼎於荆山,後世因名其處爲鼎湖。  又州名。宋朗州攺鼎州。  又城門名。 《後漢·郡國志》雒陽東城曰鼎門。 《註》九鼎所後入。  又維舟曰鼎。 《揚子·方言》維之謂之鼎。  又官名。 《前漢·東方朔傳》夏育爲鼎官。 《註》鼎官,今殿前舉鼎者也。  又姓。未將鼎澧。  又人名。 《西京雜記》鼎,匡衡小名也。  又《前漢·匡衡傳註》張晏曰:匡衡少時字鼎,長乃易字稚圭,世所傳衡與貢禹書,上言衡狀報,下言匡鼎白,知是字也。 《又》無說詩匡鼎來。 《註》服虔曰:鼎,猶言當也,若言匡且來也。○按服虔註誤。  又《前漢·賈捐之傳》捐之復短石顯。楊興曰:顯鼎貴。 《註》如淳曰:言方且欲貴矣。鼎音釘。師古曰:讀如字。  又叶他經切,音汀。 《左思·吳都賦》精若耀星,聲若雷霆。名藏於山經,形鏤於夏鼎。

『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方味切,音芾。涫也。 《詩·大雅》如沸如羹。  又水名。 《王子年·拾遺記》蓬萊山有沸水,飮者千歲。  又井名,潭名。 《水經注》曲阿季子廟前井及潭常沸,故名井曰沸井,潭曰沸潭。 《謝惠連·雪賦》沸潭無涌,炎風不興。  又《集韻》《正韻》敷勿切《韻會》分勿切,𠀤音拂。灑也。  又觱沸,泉出貌。 《詩·小雅》觱沸檻泉。  又《正韻》滂佩切,音配。波涌貌。 《司馬相如·子虛賦》水蟲駭波鴻沸。  又怒貌。 《司馬相如·上林賦》沸乎暴怒。  又與潰同。沸渭,不安貌。 《王褒·洞蕭賦》若雷霆輘輷,佚豫以沸渭。 《註》沸或爲潰,扶味切。 《集韻》或作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