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竹笠,穿蓑衣。泛指渔家装束。《憩园词话》卷三引 清 汤雨生 《明月生南浦》词序:“风日佳时,往往吟啸竟夕,笠冠簑袂,固未尝为天械所拘也。”
戴竹笠,穿蓑衣。泛指渔家装束。《憩园词话》卷三引 清 汤雨生 《明月生南浦》词序:“风日佳时,往往吟啸竟夕,笠冠簑袂,固未尝为天械所拘也。”
用竹篾或棕皮编制的遮阳挡雨的帽子:斗(dǒu )~。竹~。草~。 竹篾编成的笠形覆盖物:~盖。~覆。
帽子:衣~。~戴。~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衣~楚楚。 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子。鸡~。树~。~状动脉。
把帽子戴在头上:沐猴而~。 超出众人,居第一位:~军。 姓。
用草或棕毛做成的防雨器:~衣。~笠。 用草覆盖。
衣袖,袖口:张~(张开衣袖)。联~(手拉着手,结伴)。分~(离别)。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力入切,音力。 《篇海》簦、笠,以竹爲之。無柄曰笠,有柄曰簦。 《詩·小雅》何蓑何笠。 《傳》笠所以禦暑。 《左傳註》兵車無蓋,籩人執笠依轂而立,以禦寒暑,名曰笠轂。 又地名。 《左傳·哀十六年》越子伐吳,吳子禦之笠澤,夾水而陳。 《水經注》笠澤在吳南松江左右。
『冠』《唐韻》《集韻》《韻會》古丸切《正韻》沽歡切,𠀤音官。 《說文》絭也,所以絭髮。从冖,元。冠有法制,故从寸。 《徐曰》取其在首,故从元。古亦謂冠爲元服。 《白虎通》冠者,卷也。卷持其髮也。 《釋名》冠,貫也,所以貫韜髮也。 《後漢·輿服志》上古穴居野處,衣毛冒皮。後世聖人見鳥獸有冠角𩑞胡,遂制冠冕纓緌。 又姓。 《風俗通》古者鶡冠子之後。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玩切,官去聲。 《禮·曲禮》二十曰弱冠。 《冠儀》冠者,禮之始也。故聖王重冠。 《白虎通》男子幼,娶必冠。 《韻會》男子二十加冠曰冠。 又爲衆之首曰冠。 《前漢·魏相丙吉傳贊》高祖開基,蕭曹爲冠。 《史記·灌夫傳》夫名冠三軍。 又姓。 《韻會》列仙傳有仙人冠先。 又叶俱倫切,音麇。 《張紘枕箴》瓌材允麗,惟淑惟珍。安安文枕,式彼弁冠。 又《韻補》叶居員切,眷平聲。 《劉歆·孟母贊》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爲當世冠。 又叶扃縣切,音睊。 《蘇轍·燕山詩》丹子號無策,亦數游俠冠。玉帛非足云:女子罹蹈踐。
『蓑』《唐韻》蘇和切,音莎。 《玉篇》草衣也。 《詩·小雅》何蓑何笠。 《傳》蓑所以備雨。 又《韻會》覆也。 《公羊傳·定元年》仲幾之罪,何不蓑城也。 《註》不以蓑苫城也。 又《唐韻古音》初危切,音摧。 《郭璞·山海經註》蓑,辟雨之衣也,音催。 又《集韻》蘇回切,音毸。華蘂下垂貌。 《張衡·南都賦》敷華蘂之蓑蓑。 又蘇煎切,音暹。 《郭璞·山海經贊》江疑所居,風雲是潛。獸有獓𤝱,毛如披蓑。
『袂』《唐韻》弭弊切《集韻》《韻會》彌蔽切,𠀤音櫗。 《玉篇》袖也。 《釋名》袂,掣也。掣,開也。開張之,以受臂屈伸也。 《禮·曲禮》以袂拘而退。 《儀禮·大射儀》大射正弓矢,以袂順左右隈。 《前漢·鄒陽傳》攘袂而正議者,獨大王耳。 又擔袂,國名。 《水經注》江口有國,號擔袂,屬天竺。遣黃門字興爲擔袂王。 又《集韻》儒稅切。音汭。 《莊子·漁父篇》被髮揄袂。 《釋文》袂,李音芮。 又倪祭切。同褹。詳褹字註。 又《類篇》古穴切,同𧝃。亦袖也。 《韻補》《沈炯·歸魂賦》:矧古今之悲凉,並攢心而霑袂。渡狹嶺之欹危,跨淸津之幽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