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秃唇焦


   管:笔管,指笔;焦:干燥。笔写秃,嘴唇说干。比喻办事交涉很费力。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guǎn tū chún jiāo
成语注音 ㄍㄨㄢˇ ㄊㄨ ㄔㄨㄣˊ ㄐ一ㄠ
成语简拼 gtcj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管秃脣焦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管:笔管,指笔;焦:干燥。笔写秃,嘴唇说干。比喻办事交涉很费力。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薛福成《通筹南洋各岛添设领事官保护华民疏》:“外部以咨商藩部为辞,藩部以官民不便为说,虽管秃唇焦,而终无如彼何。”


成语典故

笔写秃了,嘴唇说干了。比喻交涉过程中费了很大的气力。清 薛福成《通筹南洋各岛添设领事官保护华民疏》:“外部以咨商藩部为辞,藩部以官民不便为说,虽管秃唇焦,而终无如彼何。” 并列 笔已写秃了,嘴唇都说干了。比喻与其交涉过程费了很多笔墨和口舌,花了很大气力。清·薛福成《通筹南洋各岛添设领事官保护华民疏》:“外部以咨商藩部为辞,藩部以官民不便为说,虽~,而终无如彼何。”△用于写明辨。→据理力争 守正不阿 仗义执言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吹奏的乐器:~乐器。~弦乐。 圆而细长中空的东西:~道。~线。~见(谦辞,浅陋的见识)。~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量海水,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中窥豹。气~。血~。针~。双~齐下。 形状像管的电子器件:电子~。晶体~。 负责,经理:~理。

没有头发:秃顶。 山无树木,树木无枝叶:~树。山是~的。 鸟羽毛脱落,物体失去尖端:~鹫。~笔。~针。 表示不圆满、不周全:文章的开头写得有点~。

嘴的边缘红色部分:嘴~。~齿(喻互相接近而且有共同利害的两方面)。~膏。~裂。~舌(“嘴唇”和“舌头”,喻言辞)。~吻(嘴唇,喻口才、言辞)。~亡齿寒(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物体经火烧变成黑黄色并发硬、发脆:烧~。~土。~头烂额。 烦躁,着急:~急。~虑。~灼。~躁不安。 酥,脆:~脆。~枣。 喻干燥到极点:唇~口燥。~枯。~裂。~渴。 一种质硬、多孔、发热量高的固体燃料:~炭。~煤。~炼。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管』

《廣韻》古滿切《集韻》《韻會》《正韻》古緩切,𠀤音筦。樂器。 《書·益稷篇》下管鼗鼓。 《詩·商頌》嘒嘒管聲。 《儀禮·大射儀》乃管新宮。 《註》管,謂吹簜以播新宮之樂。 《周禮·春官》孤竹之管,孫竹之管,隂竹之管。 《疏》管如篪,六孔。 《爾雅·釋樂》大管謂之簥,其中謂之篞,小者謂之篎。 《註》管長尺,圍寸,倂漆之。有底,如笛而小,倂兩而吹。 《前漢·律歷志》竹曰管。 《說文》管,十一月之音,物開地牙,故謂之管。  又葭管。 《玉泉記》取宜陽金門竹爲管,河內葭草爲灰,吹之以𠋫陽氣。  又地名。 《山海經》管涔之山,汾水出焉。 《左傳註》滎陽京縣東北有管城。 《史記·周本紀》武王封弟叔鮮于管。 《註》括地志,鄭州管城縣外城,古管國城也。  又姓。 《廣韻》出平原周文王子管叔之後,齊有大夫管至父。  又筆彄也。 《禮·內則》右佩玦、捍、管。 《註》管,筆彄。 《梁史·元帝紀》元帝筆有三品:忠孝全者以金管書之,行精粹者以銀管書之,文辭華麗者以斑竹管書之。  又總理其事曰管。 《史記·李斯傳》趙高以刀筆吏入秦宮,管事二十餘年。  又主當也。 《禮·樂記》禮樂之說,管乎人情矣。 《註》猶包也。 《荀子·儒效篇》聖人也者,道之管也。 《註》管,樞要也。  又管管,小見也。 《詩·大雅》靡聖管管。 《傳》管管,無所依繫。 《箋》管管然以心自恣。  又《博雅》管管,浴也。  又五臟腧亦曰管。 《莊子·人閒世》支離疏者,五管在上。 《註》管,腧也。  又管籥也。 《周禮·地官》司門掌授管鍵以啟閉國門。 《註》謂籥也。 《禮·月令》修鍵閉,愼管籥。  又《集韻》或从玉作琯。古者琯以玉。舜之時,西王母來獻其白玉琯,零陵文學姓奚,於泠道舜祠下得笙玉琯,夫以玉作音,故神人以和,鳳凰來儀也。  又《韻會補》通作筦。 《前漢·東方朔傳》以筦窺天。 《註》古管字。  又《類篇》沽丸切。 《集韻》古丸切,𠀤音官。 《儀禮·聘禮》管人布幕于寢門外。 《註》管,古文作官,猶館也。謂掌次舍帷幕之官。  又叶扃縣切。 《蘇轍·燕山詩》居民異風氣,自古習耕戰。次稱望諸君,術略亞狐管。  又叶古轉切。 《郭璞·鷰贊》殷王元發,聖敬日遠。商人是頌,詠之弦管。

『唇』

《唐韻》側鄰切《集韻》之人切,𠀤音眞。 《說文》驚也。 《廣韻》同㖘。  又《集韻》船倫切,音脣。義同。  又之刃切,音震。驚聲。 《字彙》俗作口脣字,非。

『焦』

《唐韻》卽消切《集韻》《韻會》《正韻》兹消切,𠀤音蕉。 《說文》本作𤓪。火所傷也。 《玉篇》火燒黑也。  又炙也。 《禮·月令》其味苦,其臭焦。 《註》火之臭味也。凡苦焦者皆屬焉。 《左傳·哀二年》卜戰龜焦。 《禮·問喪》傷腎乾肝焦肺。 《史記·越世家》苦身焦思。  又《史記·扁鵲傳》別下于三焦膀胱。 《註》正義曰:八十一難云:三焦者,水穀之道路也,氣之所終始也。上焦在心下,下鬲在胃上也。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也。下焦在臍下,當膀胱上口也。 《廣韻》別作膲。  又國名。 《左傳·僖二十九年》虞虢焦滑霍揚韓魏皆姬姓也。 《註》焦在陝縣。 《史記·周本紀》褒封神農之後于焦。 《註》地理志,弘農陝縣有焦城,故焦國也。  又《秦本紀》圍焦降之。 《註》括地志云:焦城在陝州城內東北百步,因焦水爲名。周同姓所封。◎按左傳之焦姬姓,神農之後乃姜姓,其所封當別是一焦。周本紀註亦云:在陝縣。誤。  又姓。 《廣韻》神農後,以國爲氏,出南安。  又晉邑名。 《左傳·僖三十一年》許君焦瑕。 《註》晉河外五城之二邑。  又《詩·小雅》整居焦穫。 《爾雅·釋地》十藪,周有焦穫。 《註》今扶風瓠中是也。  又《晏子·外篇》東海有蟲,巢于蟁睫,命曰焦冥。  又焦明,鳥名。 《司馬相如·上林賦》掩焦明。 《註》焦明似鳳。通作鷦。  又《韻會》通作燋。詳燋字註。 《集韻》或作㸈。  又《集韻》慈焦切《正韻》慈消切,𠀤音樵。 《集韻》焦夷,楚地名。 《左傳·僖二十三年》楚伐陳取焦夷。 《註》焦,譙縣也。夷一名城父。皆陳邑。  又與憔通。 《班固·答賔戲》朝爲榮華,夕而焦𢈼。  又《集韻》將由切,音啾。𨥏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