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粒之珠


   比喻细微弱小的东西。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mǐ lì zhī zhū
成语注音 ㄇ一ˇ ㄌ一ˋ ㄓ ㄓㄨ
成语简拼 mlzz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细微弱小的东西。


成语示例


也放光华! 梁羽生《狂侠天娇魔女》第七十一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料尔等米粒之珠,吐光不大;蝇翅飞舞,去而不远。”


成语典故

比喻细微弱小之物。《封神演义》第五三回:“料尔等米粒之珠,吐光不大;蝇翅飞腾,去而不远。” 偏正 比喻细微弱小的东西。《封神演义》53回:“料尔等~,吐光不大;蝇翅飞腾,去而不远。”△用于形容事物的数量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谷类或其他植物的子实去了皮的名称:小~。大~。稻~。~珠薪桂(米像珍珠;柴像桂木,形容物价昂贵,生活困难)。 国际长度单位(旧称“公尺”“米突”),一米等于三市尺。 姓。

成颗的东西,细小的固体:米~。盐~。颗~。~子(a.成果的、细小的东西,“子”读轻声;b.指“基本粒子”,物理学上指构成物体的最简单的物质)。 量词,多指颗粒状的东西:一~米。一~珍珠。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蛤蚌因沙粒窜入壳内受到刺激而分泌的物质,逐层包起来形成圆粒,乳白色或略带黄色,有光泽,可做装饰品,亦可入药。称“珍珠”(亦作“真珠”,简称“珠”):~蚌。~宝。~花。夜明~。~玑(喻优美的词藻或诗文)。~联璧合(珍珠联成串,美玉放在一起,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 像珠子的东西:汗~。泪~。露~。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米』

《廣韻》《正韻》莫禮切《集韻》《韻會》母禮切,𠀤瀰上聲。 《說文》粟實也。象禾實之形。 《註》穬顆粒也。十,其稃彙開而米見也。八八,米之形。 《鄭康成·詩箋》米之率,糲十,𥺛九,𥽦八,侍御七。 《周禮·地官》舍人掌米粟之出入。 《註》九穀六米。 《疏》九穀六米者,九穀之中,黍、稷、稻、粱、苽、大豆六者皆有米,麻與小豆、小麥三者無米,故云九穀六米。  又姓。唐有米嘉榮。  又學名。 《禮·明堂位》米廩,有虞氏之庠也。  又《本草》蛇牀,一名蛇米。 《廣東新語》薏苡,一名𧆐米,亦曰薏珠子。  又《日本土風記》倭國十二支之巳曰米。

『粒』

《廣韻》《集韻》《正韻》𠀤力入切,音立。米粒也。 《小爾雅》生曰穀謂之粒。 《孟子》樂歲粒米狼戾。 《註》粒米,粟米之粒也。 《拾遺記》員嶠之山名環丘,粟生穟高五丈,其粒皎然如玉。  又《說文》糂也。 《書·益稷》烝民乃粒。 《傳》米食曰粒。 《疏》今人謂飯爲米糂,遺餘之飯,謂之一粒兩粒,是米食曰粒,用米爲食之名也。 《禮·王制》有不粒食者矣。  又通作立。 《詩·周頌》立我烝民。 《註》立、粒通。

『之』

《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珠』

《唐韻》章俱切《集韻》鍾輸切《正韻》專于切,𠀤音朱。 《說文》蚌之隂精。春秋國語曰:珠以禦火災,是也。 《通雅》古有辟塵珠,辟寒珠,夜光照乗,大者徑寸,或出於龍魚異物腹中,非獨出於蚌也。陸佃云:龍珠在頷,蛇珠在口,魚珠在眼,鮫珠在皮,𪔀珠在足,蛛珠在腹,皆不及蚌珠。 《沈懷遠·南越志》珠有九品,寸五分以上至寸八九分者爲大品,有光彩,一邊小平似覆釜者名璫珠,璫珠之次名走珠,走珠之次爲滑珠,滑珠之次爲磊砢珠,磊砢珠之次爲官珠雨珠,官雨珠之次爲稅珠,稅珠之次爲蔥珠。見續博物志。 《書·禹貢》淮夷𧓍珠曁魚。 《周禮·天官·玉府》若合諸侯,則共珠槃玉敦。  又《博物志》江珠,琥珀別名。  又《正字通》山海經濫水注:漢水多𩶯𩶆之魚,狀如覆銚,是生珠玉數,歷山楚水多白珠,蜀郡平澤出靑珠。左思云:靑珠黃環,西國琅玕碧珠,皆寶石名之以珠者也。  又地名。 《前漢·武帝紀》珠厓儋耳。 《註》二郡在大海中,崖岸之邊出眞珠,故曰珠崖。 《穆天子傳》天子舍于珠澤。 《註》珠澤在越巂。 《水經注》若水旁有光珠穴。  又木名。 《山海經》開明北有視玉珠樹。 《註》論衡云:珠樹似珠,非眞珠也。  又連珠,文家篇名。 《傅𤣥序》連珠興於漢章帝之世,班固,賈逵,傅毅三子受詔作之,不指說事情,假喻達旨,合古詩勸興之義,欲使歷歷如貫珠,易睹而可悅也。 《沈約·註連珠表》竊尋連珠之作,始於子雲,謂辭句連續,互相發明,若珠之結排也。  又《韻補》叶音周。 《易林》老猾大偸,東行盜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