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粥无能


   粥粥:柔弱无能的样子。形容谦卑、柔弱而没有能力。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hōu zhōu wú néng
成语注音 ㄓㄡ ㄓㄡ ㄨˊ ㄋㄥˊ
成语简拼 zzwn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粥粥無能
成语组合  AABC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粥粥:柔弱无能的样子。形容谦卑、柔弱而没有能力。


近义词



成语示例


自服官日,取汉唐以来代不数见之人以自律,故自视若粥粥无能者。清 方苞《尹元孚墓志铭》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礼记 儒行》:“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


成语典故

粥粥:谦卑貌。谓谦卑无能力。《礼记.儒行》:“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清.方苞《尹元孚墓志铭》:“故自服官,日取汉唐以来代不数见之人以自律,故自视若粥粥无能者。” 偏正 粥粥,谨慎谦恭的样子。谦卑而无能力。语本《礼记·儒行》:“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宋·方望溪《尹元孚墓志铭》:“自服官日,取汉唐以来代不数见之人以自律,故自视若~者。”△多用于描写老实无能之人,或作为自谦之辞。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用米面等食物煮成的半流质食品:小米~。 像粥的东西:泥~。乱成一锅~。

古同“育”,生养。 古同“鬻”,卖。

用米面等食物煮成的半流质食品:小米~。 像粥的东西:泥~。乱成一锅~。

古同“育”,生养。 古同“鬻”,卖。

才干,本事:~力。~耐。才~。 有才干的:~人。~手。贤~。~工巧匠。~者为师。 胜任,善于:~够。~柔~刚。力所~及。欲罢不~。~动。 会(表示可能性):小弟弟~走路了。 应该:你不~这样说他。 物理学名词,“能量”的简称:电~。热~。 和睦:“(萧)何素不与曹参相~”。 传说中的一种兽,似熊。 古代称一种三足鳖。

古同“耐”,受得住。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粥』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之六切,音祝。糜也。 《釋名》粥濯于糜,粥粥然也。 《禮·月令》仲秋行糜粥飮食。 《風土記》天正日南,黃鐘踐長,是日始牙動,爲饘粥以養幼。 《南越志》盧陵城中有井,半靑半黃,黃者甜滑,宜作粥,色如金,似灰汁,甚芬馨。  又豆粥。 《後漢·馮異傳》光武至饒陽蕪蔞亭,異上豆粥。 《晉書·石崇傳》崇爲客作豆粥,咄嗟便辦。  又茗粥。 《茶錄》吳人采茶煑之,名茗粥。  又楡粥。 《唐書·陽城傳》隱中條山,歲饑,屑楡爲粥。  又天有粥㕑。 《天文集要》玉井主粥㕑。  又凉州以粥爲羅闍。 《異物志》高昌僻土,有異于華,寒服冷水,暑啜羅闍。  又《說文》本作鬻。今俗作粥。 《前漢·文帝紀》吏廩當受鬻者,或以陳粟。 《註》鬻與粥同。師古曰:黃帝始烹穀爲粥,周謂之饘,宋、衞謂之餰。  又姓。鬻熊,周文王時人,省作粥。楚有粥權,卽熊後。  又粥粥,𤰞謙貌。 《禮·儒行》粥粥若無能也。 《疏》粥粥,柔弱專愚之貌。 《註》亦作羊六反。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余六切,音育。 《前漢·禮樂志》粥粥音送。 《註》粥粥,敬懼貌。師古曰:粥,弋六反。  又北狄名。 《史記·五帝紀》黃帝北遂葷粥。 《註》粥,音育。  又賣也。 《禮·王制》田里不粥。 《荀子·儒效篇》魯之粥牛馬者不豫賈。  又《韻會小補》靡爲切。䭈也。通作靡。  又叶職律切,音𠭴。 《蘇轍·鍾山詩》老僧一身泉上住,十年掃盡人閒迹。客到惟燒柏子香,晨饑坐視山前粥。

『粥』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之六切,音祝。糜也。 《釋名》粥濯于糜,粥粥然也。 《禮·月令》仲秋行糜粥飮食。 《風土記》天正日南,黃鐘踐長,是日始牙動,爲饘粥以養幼。 《南越志》盧陵城中有井,半靑半黃,黃者甜滑,宜作粥,色如金,似灰汁,甚芬馨。  又豆粥。 《後漢·馮異傳》光武至饒陽蕪蔞亭,異上豆粥。 《晉書·石崇傳》崇爲客作豆粥,咄嗟便辦。  又茗粥。 《茶錄》吳人采茶煑之,名茗粥。  又楡粥。 《唐書·陽城傳》隱中條山,歲饑,屑楡爲粥。  又天有粥㕑。 《天文集要》玉井主粥㕑。  又凉州以粥爲羅闍。 《異物志》高昌僻土,有異于華,寒服冷水,暑啜羅闍。  又《說文》本作鬻。今俗作粥。 《前漢·文帝紀》吏廩當受鬻者,或以陳粟。 《註》鬻與粥同。師古曰:黃帝始烹穀爲粥,周謂之饘,宋、衞謂之餰。  又姓。鬻熊,周文王時人,省作粥。楚有粥權,卽熊後。  又粥粥,𤰞謙貌。 《禮·儒行》粥粥若無能也。 《疏》粥粥,柔弱專愚之貌。 《註》亦作羊六反。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余六切,音育。 《前漢·禮樂志》粥粥音送。 《註》粥粥,敬懼貌。師古曰:粥,弋六反。  又北狄名。 《史記·五帝紀》黃帝北遂葷粥。 《註》粥,音育。  又賣也。 《禮·王制》田里不粥。 《荀子·儒效篇》魯之粥牛馬者不豫賈。  又《韻會小補》靡爲切。䭈也。通作靡。  又叶職律切,音𠭴。 《蘇轍·鍾山詩》老僧一身泉上住,十年掃盡人閒迹。客到惟燒柏子香,晨饑坐視山前粥。

『无』

《唐韻》武夫切,音巫。 《說文》𣞣,亡也。奇字,无通𣞣。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易·乾卦》无咎。 《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 《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 《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𠀤音巫。 《說文》亡也。 《玉篇》不有也。 《書·舜典》剛而無虐,𥳑而無傲。  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 《註》虛無皆有閒隙。 《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 《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 《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 《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 《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 《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書,無逸。 《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 《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 《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𣞣本古文蕃𣞣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〇按說文𣠮,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𣞣,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能』

《廣韻》《集韻》《正韻》𠀤奴登切,音儜。 《說文》熊屬,足似鹿。能獸堅中,故稱。賢能而疆壯者稱能傑也。 《徐曰》堅中,骨節實也。  又《廣韻》善也。 《增韻》勝任也。 《書·大禹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  又《正字通》順習也。 《詩·大雅》柔遠能邇。  又《廣韻》奴來切《正韻》囊來切,𠀤音㾍。三足龞。 《爾雅·釋魚》龞三足,能。 《註》山海經,從山多三足龞,今陽羨縣君山池亦有之。  又與台通。三能,星名。 《史記·天官書》魁下六星,兩兩相比,名曰三能。 《註》作三台。  又《正字通》乃帶切,音柰。姓也。唐能延壽,能元皓,宋能迪。  又與耐通。 《前漢·晁錯傳》胡貊之人性能寒,揚粵之人性能暑。 《註》能,讀曰耐。  又《韻補》叶音尼。 《屈原·離騷》紛吾旣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叶下佩,佩音皮。  又叶音寧。 《詩·小雅》各奏爾能。叶上湛,湛音沈。  又叶音袽。 《柳宗元·佩韋賦》歷九折而直犇兮,固摧轅而失途。遵大路而曲轍兮,又求達而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