纡郁难释


   纡郁:愁苦蕴结在胸中;释:消散。愁苦郁结,难以消释。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ū yù nán shì
成语注音 ㄩ ㄩˋ ㄋㄢˊ ㄕˋ
成语简拼 yyns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纡郁:愁苦蕴结在胸中;释:消散。愁苦郁结,难以消释。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西汉·刘向《九叹·忧苦》:“愿假簧以舒忧兮,志纡郁其难释。”


成语典故

纡:弯曲,曲折。郁:愁闷。释:消释。指几经蕴结的愁闷难以化解消释。语本汉.刘向《九叹.忧苦》:“愿假簧以舒忧兮,志纡郁其难释。” 主谓 纡郁,愁苦蕴结在胸中;释,消散。愁苦郁结,难以消释。汉·刘向《九叹·忧苦》:“愿假簧以舒忧兮,志纡郁其难释。”△贬义。用于形容苦闷很深。→闷闷不乐 胸中块垒 郁郁不乐 郁郁寡欢 ?无忧无虑 心花怒放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弯曲,绕弯:~曲。~回。萦~。~尊降贵(指地位高的人转而主动地降低身分,接近地位低的人)。 苦闷盘结胸中:~郁。~轸。 行动缓慢:~徐。~缓。 系,结。

解说,说明:解~。注~。~文。~义。 消除,消散:~疑。~怨。涣然冰~(像冰融化了一样,嫌隙和疑虑都完全消除)。 放开,放下:~放。保~。手不~卷。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后泛指佛教:~氏。~教。~子(和尚)。~藏(zàng )(佛教经典的总汇,分经、律、论三藏,包括汉译佛经和中国的一些佛教著述)。~典。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郁』

《唐韻》於六切《集韻》《韻會》《正韻》乙六切,𠀤音㤢。 《集韻》地名。 《前漢·地理志》右扶風有郁夷縣,膠東有郁秩縣,又郁郅縣,屬北地郡。  又郁郁,文盛貌。 《史記·五帝紀》其色郁郁,其德嶷嶷。  又《天官書》郁郁紛紛,蕭索輪囷,是謂卿雲。  又姓。 《廣韻》魯相有郁貢。  又叶越逼切,音逸。 《司馬相如·上林賦》芬芳漚鬱,酷烈淑郁。皓齒粲爛,宜笑的皪。 《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𠀤紆物切,音罻。 《說文》木叢生者。 《詩·秦風》鬱彼北林。 《傳》鬱,積也。 《疏》鬱積而茂盛。  又《詩·豳風》六月食鬱及薁。 《傳》棣屬。 《陸璣疏》其樹高五六尺,其實大如李,色正赤,食之甘。  又《書·五子之歌》鬱陶乎予心。 《疏》鬱陶,憤結積聚之意。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鍾弇則鬱。 《註》聲不舒揚。  又《禮·內則》鳥皫色而沙鳴鬱。 《註》鬱,腐臭也。  又《左傳·昭二十九年》鬱湮不育。 《註》鬱,滯也。  又《爾雅·釋言》鬱,氣也。 《疏》謂鬱蒸之氣也。  又《廣雅》鬱,長也。  又《廣韻》鬱,幽也,悠思也。  又地名。 《前漢·地理志》鬱林郡,故秦桂林郡,屬尉佗。  又水名。 《山海經》鬱水出象郡。  又姓。 《廣韻》出《姓苑》。 《干祿字書》俗作欝。  又與𩰪通。 《周禮·春官》鬱人和鬱鬯,以實彝而𨻰之。 《註》鄭司農云:鬱,草名。十葉爲貫,百二十貫爲築,以煮之鐎中,停于祭前。鬱爲草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