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介不遗


   纤:细小;遗:遗漏。一点儿都没有遗漏。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xiān jiè bù yí
成语注音 ㄒ一ㄢ ㄐ一ㄝˋ ㄅㄨˋ 一ˊ
成语简拼 xjby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縴介不遺
成语英文 down to the minutest detail (with no detail omitted)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纤:细小;遗:遗漏。一点儿都没有遗漏。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本朝杂纪》:“取唐以来至于吾宋诗颂铭赞,奇编奥录,穷力讨论,纤介不遗。”


成语典故

见“纤悉无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本朝杂记》:“取唐以来至于吾宋诗颂铭赞,奇编奥录,穷力讨论,~。”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细小:~人(卑鄙的小人)。~介(细微,细小。亦作“纤芥”)。~手(指女子细而柔嫩的手)。~尘。~~。~秀。~弱。~毫。~悉(细致而详尽)。~度(天然丝或化纤粗细的程度)。 吝啬:~啬。

拉船前进的绳子:~夫(在岸上用绳子拉船前进的人)。

在两者中间:~于两者之间。~词(用在名词、代词之前,合起来表示地点、时间、方向、方式等关系的词,如“从”、“向”、“在”、“以”、“对于”等)。~入。 这样,这么:像煞有~事(好像真有这么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有什么了不起)。 放在心里:~意。~怀。 耿直:耿~。 甲:~胄。~壳。 个(用于人):一~书生。 大:~圭(大玉)。 传统戏曲脚本里表示情态动作的词:笑~。饮酒~。 助:~寿。 姓。 古同“芥”,芥菜。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丢失:~失。~落。 漏掉:~忘。~漏。 丢失的东西,漏掉的部分:补~。路不拾~。 余,留:~留。~俗。~闻。~址。~风。~憾。~老(➊经历世变的老人;➋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老人)。 死人留下的:~骨。~言。~嘱。 不自觉地排泄:~尿。~精。 生物体的构造和生理机能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传。 抛弃:~弃。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介』

《廣韻》古拜切《集韻》《韻會》《正韻》居拜切,𠀤音戒。際也。 《易·繫辭》憂悔吝者存乎介。 《傳》介謂辨別之端。 《左傳·襄九年》介居二大國之閒。  又助也。 《詩·豳風》爲此春酒,以介眉壽。  又大也。 《詩·小雅》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又《爾雅·釋詁》介,善也。  又因也。 《左傳·僖七年》求介于大國。  又《文六年》介人之寵,非勇也。 《史記·魯仲連傳》平原君曰:勝請爲紹介。 《孔叢子·難訓》子上曰:士無介不見。  又《揚子·方言》介,特也。物無耦曰特,獸無耦曰介。  又小也。 《揚子·法言》升東嶽而知衆山之峛崺也,况介丘乎。  又閒厠也。古者主有𢷤,客有介。 《禮·聘義》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  又隔也。 《左傳·昭二十年》晏子曰:偪介之關,暴征其私。 《註》介,隔也。迫近國都之關。  又貴介。 《左傳·襄二十六年》王子圍,寡君之貴介弟也。  又保介,農官之副。 《詩·周頌》嗟嗟保介。  又凡堅確不拔亦曰介。 《易·豫卦》介于石。 《孟子》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又介介,猶耿耿也。 《後漢·馬援傳》介介獨惡是耳。  又側畔也。 《楚辭·九章》悲江介之遺風。  又一夫曰一介。 《左傳·襄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  又兵甲也。 《禮·曲禮》介冑則有不可犯之色。  又水鱗甲亦曰鱗介。 《禮·月令》孟冬之月,其蟲介。  又《前漢五行志》春秋成公十六年雨木冰。或曰今之長老名木冰爲木介,介者甲兵象也。  又國名。 《春秋·僖二十九年》介葛盧來朝。 《註》介,東夷國。葛盧,名。  又姓。晉介之推。  又與芥同。 《前漢·元后傳》遇共王甚厚,不以往事爲纖介。  又叶居吏切,音記。 《馬融·長笛賦》激朗淸厲,隨光之介也。牢剌拂戾,諸賁之氣也。 《說文》作爪,从人介于八之中。 《正譌》爪,分畫也,限也。从人从八,分辨之義。別作个。詳丨部个字註。

『不』

《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