纨袴子弟


   纨袴:细绢做成的裤子,泛指华丽衣着。旧称浮华的富贵人家子弟。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wán kǔ zǐ dì
成语注音 ㄨㄢˊ ㄎㄨˇ ㄗˇ ㄉ一ˋ
成语简拼 wkzd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紈袴子弟
成语英文 fine gentleman
成语法文 jeune dandy
成语俄文 барчук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纨袴:细绢做成的裤子,泛指华丽衣着。旧称浮华的富贵人家子弟。



成语示例


茅盾《蚀·动摇》:“胡国兄原也知道这陆幕游只是一个纨袴子弟,既没有手腕,又无资望,请他帮忙,不过是一句话而已。”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叙传上》:“出与王、许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袴之间,非其好也。”


成语典故

纨袴: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华丽的衣着。喻指浮华的富家子弟。《汉书.叙传上》:“出与王、许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袴之间,非其好也。”《宋史.鲁宗道传》:“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袴子弟得以恩泽处邪?”茅盾《蚀.动摇》二:“胡国光原也知道这陆慕游只是一个纨袴子弟,既没手腕,又无资望,请他帮忙,不过是一句话而已。” 偏正 纨袴,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华丽的衣着。旧称不劳而食、游手好闲、衣着华美的富贵人家子弟。语本《汉书·叙传》:上“出与王、许(汉帝之外戚)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裤之间、非其好也。”《宋史·鲁宗道传》:“馆阁育天下英才,岂~得以恩泽处耶?”△贬义。多用于描写不务正业,吃喝玩乐的子弟。→膏粱子弟 五陵年少 绮襦纨袴 ?绳枢之子 绳枢之士。也作“纨绮子弟”。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细绢,细的丝织品:~素。~绔(旧指富家子弟的华美衣着;泛指富家子弟,如“~~子弟”)。

套裤。《方言》卷四:“袴,齊、魯之間謂之䙭,或謂之襱,關西謂之袴。”《禮記•内則》:“衣不帛襦袴。” 通“胯”。两股之间。《史記•淮陰侯列傳》:“衆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 动物的卵:鱼~。蚕~。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 姓。

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的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兄~。 亲戚或亲族间辈分相同的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表~。堂~。 称同辈比自己年纪小的男性:老~。师~。 学生对老师自称或别人指称:~子。徒~。 古同“第”,次序。 古同“第”,但。

古同“悌”,孝悌。

〔~靡〕颓唐;柔顺。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袴』

《唐韻》《集韻》《韻會》𠀤苦故切,音庫。 《急就篇註》脛衣也。 《釋名》袴,跨。兩股各跨別也。 《揚子·方言》大袴謂之倒頓。 《郭註》今雹袴也。小袴謂之䘨𧘈。 《郭註》今𧝜袴也。 《又》齊魯之閒謂之䙭,或謂之櫳,關西謂之袴。 《禮·內則》衣不帛襦袴。 《王充·論衡》趙武藏于袴中。  又袴褶。 《吳志·裴松之註》呂範釋韝著袴褶,執鞭詣闕下。 《晉書·輿服志》袴褶之制,未詳所起。 《韻會》《馬韻》通㡁,《禡韻》通胯。 《正字通》兩股閒曰胯。通作跨。袴自是脛衣,必謂胯與袴同,無此事理。

『子』

《唐韻》卽里切《集韻》《韻會》《正韻》祖似切,𠀤音梓。 《說文》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入,以爲稱。 《徐鍇曰》十一月夜半,陽氣所起。人承陽,故以爲稱。  又《廣韻》息也。 《增韻》嗣也。 《易·序卦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 《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天子之子曰元子。 《書·顧命》用敬保元子釗。  又《儀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  又凡適長子曰冢子,卽宗子也。其適夫人之次子,或衆妾之子,曰別子,亦曰支子。 《禮·曲禮》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  又男子之通稱。 《顏師古曰》子者,人之嘉稱,故凡成德,謂之君子。 《王肅曰》子者,有德有爵之通稱。  又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見《禮記·曲禮》。  又卿之妻曰內子。 《儀禮·有司徹註》內子不薦籩。  又《禮·檀弓》兄弟之子猶子也。  又《前漢·嚴助傳註》令子出就婦家爲贅壻,曰贅子。  又人君愛養百姓曰子。  又辰名。 《爾雅·釋天》太歲在子曰困敦。 《前漢·律歷志》孳萌於子。  又《禮·王制》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疏》子者,奉恩宣德。  又左庶子,中庶子,官名。  又國名。 《括地志》子城,在渭州莘城縣。  又長子,縣名。周史辛甲所封,後爲趙邑,屬上黨。  又姓。 《史記·殷本紀》契,母吞鳦子而生,故曰子氏。  又複姓。 《左傳》鄭大夫子人氏,魯大夫子服氏,子家氏。  又子細,猶分別。 《北史·源思禮傳》爲政當舉大綱,何必太子細也。 《正字通》子讀若薺,方語別也。俗作仔細。  又去聲,才四切。 《中庸》子庶民也。徐邈讀。  又與慈通。 《禮·樂記》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 《韓詩外傳》子諒作慈良。  又叶濟口切,音走。 《前漢·班固敘傳》侯王之祉,祚及孫子。公族蕃衍,枝葉暢茂。茂音某。  又叶子德切,音則。 《詩·豳風》旣取我子,無毀我室。 《楊愼·古音叢目》與朱傳同。

『弟』

《廣韻》徒禮切《集韻》《韻會》《正韻》待禮切,𠀤第上聲。 《說文》朿韋之次第也。 《釋名》弟,第也,相次第而上也。 《廣韻》今爲兄弟字。 《爾雅·釋親》男子先生爲兄,後生爲弟。 《書·君𨻰》惟孝友于兄弟。  又與悌通。 《廣雅》弟,順也,言順於兄。 《禮·曲禮》僚友稱其弟也。  又易也。 《廣韻》愷悌,一作豈弟。 《詩·齊風》齊子豈弟。 《傳》豈,樂也。弟,易也。  又《廣韻》特計切《集韻》《韻會》《正韻》大計切,𠀤音第。義同。◎按《集韻》以兄弟、豈弟之弟爲上聲,孝弟之弟爲去聲,據《廣韻》薺、霽二韻,弟俱訓兄弟,霽韻悌訓孝悌,又上聲。宋禮部韻,悌訓愷悌,上去二聲通押。則兄弟、豈弟、孝弟,俱可通用上去二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