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垢藏污


   垢、污: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nà gòu cáng wū
成语注音 ㄋㄚˋ ㄍㄡˋ ㄘㄤˊ ㄨ
成语简拼 ngcw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納垢藏汙
成语英文 cover a multitude of sins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垢、污: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成语示例


受人钱甘心纳垢藏污。明 陈汝元《金莲记 构畔》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左传 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


成语典故

同“纳污含垢”。明 陈汝元《金莲记.构衅》:“使客气借口立名抗节,受人钱甘心纳垢藏污。” 见“藏垢纳污”。明·陈汝元《金莲记·构衅》:“受人钱甘心~。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污秽,脏东西:污~。泥~。牙~。~腻。~秽。~敝(又脏又破)。 同“诟”。

隐避起来:埋~。包~。~奸。~匿。隐~。蕴~。~污纳垢。 收存起来:收~。~品。~书。储~。

储放东西的地方:~府。宝~。 道教、佛教经典的总称:道~。大~经。三~(佛教经典“经”、“律”、“论”三部分)。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等省:~族。 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简称。 古同“臟”。

浑浊的水:粪~。血~。 肮脏,不干净:~水。~泥。~浊。 肮脏的东西:~渍。~垢。 不廉洁:贪~。 弄脏:玷~。~损。~辱。~蔑(a.玷污;b.诬蔑)。~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垢』

《唐韻》古厚切《集韻》《韻會》《正韻》舉后切,𠀤音苟。塵滓也。 《左傳·宣十五年》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韓非子·大體篇》不洗垢,而察難知。 《莊子·大宗師》仿偟乎塵垢之外。  又國名。 《華嚴經》國名無垢,琉璃爲地。  又《集韻》丘𠋫切,音宼。解垢,詭曲之辭。  又居六切,音匊。中不淨也。 《詩·大雅》維彼不順,征以中垢。  又叶公戸切,讀若古。 《楚辭·哀時命》務光自投于深淵兮,不獲世之塵垢。孰魁崔之可久兮,願退身而窮處。

『藏』

《唐韻》昨郞切《正韻》徂郞切,𠀤音鑶。 《說文》匿也。 《易·乾·文言》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又蓄也。 《易·繫辭》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又兹郞切,音臧。草名。 《司馬相如·子虛賦》其埤濕,則生藏莨、蒹葭。 《註》藏莨,草中牛馬芻。  又才浪切,音臓。 《禮·月令》謹蓋藏。 《晉語》文公之出也,豎頭須,守藏者也,不從。  又與臓通。 《周禮·天官·疾醫》參之以九藏之動。 《註》正藏五,又有胃、膀胱、大腸、小腸。 《疏》正藏五者,謂心、肝、脾、肺、腎,𠀤氣之所藏。 《白虎通》人有五藏六府,何法,法五行六合也。 《說文》《漢書》通用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