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绣衣直指。《汉书·元后传》:“ 文 景 间, 安 孙 遂 字 伯纪 ,处 东平陵 ,生 贺 字 翁孺 ,为 武帝 绣衣御史。”《后汉书·齐武王縯传》:“ 更始 取 伯升 宝剑视之,绣衣御史 申屠建 随献玉玦, 更始 竟不能发。”《初刻拍
即绣衣直指。《汉书·元后传》:“ 文 景 间, 安 孙 遂 字 伯纪 ,处 东平陵 ,生 贺 字 翁孺 ,为 武帝 绣衣御史。”《后汉书·齐武王縯传》:“ 更始 取 伯升 宝剑视之,绣衣御史 申屠建 随献玉玦, 更始 竟不能发。”《初刻拍
用丝线等在绸和布上缀成花纹或文字:~字。~花。刺~。 绣成的物品:粤~。苏~。湘~。锦~山河。锦心~口(形容文思、词藻都优美、华丽)。
人穿在身上用以蔽体的东西:~服。~着(zhuó)。~冠。~架。~锦还(huān)乡。 披或包在物体外面的东西:炮~。糖~。肠~。 姓。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亦指记述、研究这些的文字和学科:历~。通~。断代~。近代~。世界~。文学~。~诗。~部(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类历史著作)。~坛。~评。~前(没有书面记录的远古)。~不绝书。 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太~。内~。 古代官职:刺~。御~。 姓。
《唐韻》《集韻》《韻會》𠀤於希切,音依。 《說文》上曰衣,下曰裳。 《世本》胡曹作衣。黃帝時人。 《白虎通》衣者,隱也。 《釋名》衣,依也。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 《玉篇》所以形軀依也。 《類篇》象覆二人之形。 《易·繫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禮·玉藻》衣,正色。裳,閒色。 《傅𤣥·衣銘》衣服從其儀,君子德也。衣以飾外,德以飾內。 又絲衣,祭服也。 《詩·周額》絲衣其紑。 又《博雅》寢衣,衾,𩏩服也。 又《釋名》中衣,言在外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 又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閒施一襠,以養心也。 又面衣。 《晉書·惠帝紀》尚書高光進面衣。 又耳衣。 《唐·邊塞曲》金縫耳衣寒。 又綴衣,掌衣服官名。 《書·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綴衣、虎賁。 又白衣,未仕之稱。 《後漢·崔駰傳》憲諫以爲不宜與白衣會。 又牛衣,編亂麻爲之。卽今俗呼爲龍具者。 《前漢·王章傳》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 又垣衣,苔也。 《王融詩》垣衣不可裳。 又姓。 《通志·氏族略》見《姓苑》。 《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祐。 又人名。 《高士傳》被衣,堯時人。蒲衣,舜時人。 又靑衣,地名。 《史記·彭越傳》處蜀靑衣。 《註》今爲臨卭。 又借服膺意。 《書·康誥》紹聞衣德言。 又《唐韻》於旣切,讀去聲。服之也。 《玉篇》以衣被人也。 《增韻》著衣也。 《晏子·雜下篇》衣十升之布。 《前漢·東方朔傳》身衣弋綈。 又《韻補》於斤切。齊人言衣聲如殷,今姓有衣者,殷之謂歟。 一作㐆。 《通志·六書略》卽衣字,从向、身。
『御』《唐韻》《集韻》《類篇》牛據切《韻會》《正韻》魚據切,𠀤音禦。 《說文》使馬也。 《徐鍇曰》卸解車馬也。从彳从卸,皆御者之職。 《詩·小雅》徒御不驚。 又《正韻》統也。 《賈誼·過秦論》振長策而御宇內。 又《韻會》凡天子所止曰御。前曰御前,書曰御書,服曰御服,皆取統御四海之內。 《蔡邕·獨斷》御者,進也。凡衣服加於身,飮食適於口,妃妾接於寢皆曰御。 《釋名》御,語也。尊者將有所欲,先語之也。亦言職𤰞,尊者有所勤御,如御牛馬然也。 《禮·王制》千里之內以爲御。 《註》御謂衣食。 《疏》御是進御所須,故爲衣食。 又《廣韻》侍也,進也。 《詩·小雅》飮御諸友。 《傳》御,進也。 《箋》御,侍也。吉甫遠從鎬地來,飮之酒,使諸友侍之。 又《正韻》勸侑也。 《禮·曲禮》御食于君。 《註》勸侑曰御。 又主也。 《禮·曲禮》問大夫之子,長曰能御矣,幼曰未能御也。 《註》御猶主也。 《疏》謂主事也。 又禦也。 《詩·邶風》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又傅御,日御,御史,𠀤官名。 《詩·大雅》王命傅御,遷其私人《箋》傅御貳王治事,謂冢宰也。 《左傳·桓十七年》天子有日官,諸侯有日御。 《註》日官,日御,典曆數者。 《前漢·百官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秩千石,有繡衣直指。 《後漢·百官志》侍御史掌察舉非法,受公卿郡吏奏事,有違失,劾舉之。凡郊廟朝會,則二人監威儀,有違失,則劾奏。 又女官。 《周禮·天官·女御》掌御敘于王之燕寢。 《周語》內官不過九御。 又姓。 《正字通》周有御鞅。 又《類篇》偶舉切,馭上聲。止也。 《左傳·襄四年》季孫不御。 《註》御,止也。 《釋文》御,魚呂反。 又魯邑名。 《左傳·襄二十二年》雨過御叔,御叔在其邑。 《註》御叔,魯御邑大夫。 《釋文》御,魚呂反。 又御龍,複姓。 《史記·夏本紀》劉累學擾龍,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 又《集韻》魚駕切,牙去聲。相迎也。 《詩·召南》百兩御之。 《箋》御,迎也。 《禮·曲禮》君命召,雖賤人,大夫士必自御之。 《集韻》或作迓。 《集韻》牛據切《韻會》《正韻》魚據切,𠀤音禦。扞也,拒也。 《易·蒙卦》利禦𡨥。 《註》爲之扞禦,則物咸附之。 《左傳·隱九年》北戎侵鄭,鄭伯禦之。 又止也。 《易·繫辭》以言乎遠,則不禦。 《疏》謂無所止息也。 《左傳·昭十六年》孔張後至,立於客閒,執政禦之。 《註》禦,止也。 又《廣韻》魚巨切《集韻》偶舉切《韻會》魚許切《正韻》偶許切,𠀤音語。義同。 又《說文》祀也。 又古通御。 《詩·邶風》亦以御冬。 《毛傳》御,禦也。 亦通語。 《史記·東越傳》禦兒侯。 《正義》禦,今作語。 又《韻會》禦亦作圄,守之也。 亦作圉。 《前漢·王莽傳》不畏强圉。 又《莊子·繕性篇》其來不可圉。○按《說文》圄,守也。圉,令圉也。禦,祀也。今文圄爲囹圄字,圉爲牧圉字,禦爲守禦字,相承久矣,而禦祀義不復見。
『史』《唐韻》疎士切《集韻》《韻會》爽士切《正韻》師止切,𠀤音使。 《說文》記事者也。 《玉篇》掌書之官也。 《世本》黃帝始立史官,倉頡沮誦居其職。 《書·立政》周公若曰:太史司𡨥蘇公,式敬爾繇獄,以長我王國。 《詩·小雅》旣立之監,或佐之史。 《禮·曲禮》史載筆,士載言。 又《玉藻》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 又《周禮·天官·宰夫》八職,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六曰史,掌官書以贊治。○按《周禮》凡官屬皆有府史。 又《周禮·天官》女史掌王后之禮職。 《春官》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史掌王之八枋之灋,外史掌書外令。 又御史,長史,刺史,𠀤漢官名。 又太史,九河之一。 《爾雅·釋水》太史。 《疏》李巡云:禹大使徒衆,通其水道,故曰太史。 又姓。 《廣韻》周卿,史佚之後,出建康。 又《廣韻》漢複姓,五氏:世本衞有史朝朱駒,漢書藝文志有靑史氏著書,又有新豐令王史音,吳有東萊太守太史慈,晉有東萊侯史光。 又叶疎土切。 《易林》重黎祖後,司馬大史。陵氏之災,罹宮悲苦。 《說文》本作㕜。从又持中。中,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