罄山采木


   罄:完,尽。把山上的树木全部采光。比喻残酷剥削。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qìng shān cǎi mù
成语注音 ㄑ一ㄥˋ ㄕㄢ ㄘㄞˇ ㄇㄨˋ
成语简拼 qscm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罄山採木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罄:完,尽。把山上的树木全部采光。比喻残酷剥削。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旧五代史·唐书·张延朗传》:“若使罄山采木,竭泽求渔,则地官之教化不行,国本之伤残益甚,取怨黔首,是黩皇风。”


成语典故

把山上的树木全部采光。比喻残酷剥削。《旧五代史.唐书.张延朗传》:“若使罄山采木,竭泽求鱼,则地官之教化不行,国本之伤残益甚,取怨黔首,是黩皇风。”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本义为器中空,引申为尽,用尽:告~。~其所有。~竹难书。 古同“磬”,打击乐器。 显现:“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于前”。 严整的样子:“师旷~然”。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头。~明水秀。~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形状像山的:~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形容大声:~响。~呼万岁。 姓。

树类植物的通称:树~。乔~。灌~。~石(树木和石头,喻没有知觉和情感的东西)。缘~求鱼。 木料、木制品:~材。~器。~刻。~匠。~已成舟。 棺材:棺~。 质朴:~讷(朴实迟钝)。 呆笨:~鸡。 感觉不灵敏,失去知觉:麻~。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罄』

《廣韻》苦定切《集韻》《韻會》詰定切,𠀤音磬。 《說文》器中空也。古文磬字。 《詩·小雅》罄無不宜。 《傳》罄,盡也。 《左傳·僖二十六年》室如縣罄。 《釋文》罄,亦作磬,盡也。  又《逸周書》師廣罄然。 《註》自嚴整也。  又《集韻》棄挺切,音謦。義同。

『山』

《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𠀤與刪音同。 《說文》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也。 《徐曰》象山峰𠀤起之形。 《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 《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 《書·禹貢》奠高山大川。 《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 《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又《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靑州齊魯之地也。見《讀山海經語》。  又連山,古易名。 《周禮·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 《註》似山之出內氣也。  又姓。古烈山氏之後。  又公山,複姓。  又《集韻》《韻會》𠀤所旃切,音仙《詩·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堅。  又《孔子·丘陵歌》喟然迴慮,題彼泰山。鬱確其高,梁甫迴連。○按山在刪韻,古轉聲寒刪先通,則非止叶音矣。  又叶疏臻切,音甡。 《班固·東都賦》吐燄生風,欱野歕山。叶下振。 《正字通》本部與土阜石三部通者,𠀤互見。

『采』

《唐韻》倉宰切《集韻》《韻會》此宰切,𠀤音採。 《說文》捋取也。 《詩·周南》采采卷耳。 《朱註》采采,非一采也。  又擇也。 《禮·昏義》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 《釋文》采,擇也。 《疏》納采者,謂采擇之禮。 《史記·秦始皇紀》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班固·西都賦》奚斯魯頌,同見采於孔氏。  又采色。 《書·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 《史記·項羽紀》吾令人望其氣,皆爲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又物采。 《左傳·隱五年》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 《疏》取鳥獸之材以章明物色,采飾謂之爲物。 《文六年》分之采物。 《疏》采物,謂采章物也。  又《魯語》天子大采朝日,少采夕月。 《註》大采,袞職也。少采,黼衣也。  又《左思·蜀都賦》符采彪炳。 《註》符采,玉橫文也。  又事也。 《史記·司馬相如傳》使獲燿日月之末光絕炎,以展采錯事。 《註》采,官也。展其官職,設厝其事業者也。  又官也。 《書·堯典》帝曰:疇咨若予采。 《傳》采,事也。馬云:官也。 《禮·明堂位》九采之國。 《疏》各掌當州諸侯之事。  又采地。 《禮·禮運》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 《前漢·地理志》大夫韓武子食采於韓原。  又飾也。 《前漢·嚴助傳》樂失而淫,禮失而采。 《註》如淳曰:采,飾也。師古曰:采者,文過其實。  又墓地。 《揚子·方言》冢,秦晉之閒謂之墳,或謂之采。 《註》古者卿大夫有采地,死葬之,因名。  又風采。 《前漢·霍光金日磾傳》政自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 《左思·魏都賦》極風采之異觀。  又《詩·秦風》蒹葭采采。 《傳》采采,猶萋萋,盛也。  又《詩·曹風》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傳》采采,衆多也。 《朱註》采采,華飾也。 《謝靈運·緩歌行》采采彤雲浮。  又幣也。 《史記·周本紀》召公奭贊采。 《註》正義曰:采,幣也。  又詩篇名。 《禮·玉藻》趨以《采齊》,行以《肆夏》。  又姓。 《風俗通》漢度遼將軍采皓。  又地名。 《左傳·僖八年》晉里克帥師,敗狄于采桑。 《註》平陽北屈縣西南有采桑津。  又玉名。 《司馬相如·上林賦》晁采、琬琰,和氏出焉。 《註》晁采,玉名。  又木名。 《史記·秦始皇紀》堯舜采椽不刮。 《註》索隱曰:采,木名。卽今之櫟木也。  又草名。 《博雅》采,䆃采也。  又《韻會》《正韻》𠀤倉代切,音菜。臣食邑。 《周禮·天官·八則註》公卿大夫采邑。音菜。 《孟子·元士受地視子男註》所受采地之制。音菜。 《前漢·食貨志註》采,官也。因官食地,故曰采地。  又與菜同。 《周禮·春官·大胥》春入學,舍采合舞。 《註》舍采,謂舞者皆持芬香之采。鄭康成曰:舍卽釋也,采讀爲菜。始入學,必舍菜,禮先師也。菜,蘋、蘩之屬。  又《五音集韻》子苟切,音走。採取也。 《廣韻》《集韻》𠀤倉代切,音菜。埰地也。  又《集韻》此宰切,音採。 《揚子·方言》冢,或謂之埰。 《郭璞註》古者卿大夫有采地,死葬之,因名。 《正字通》采官也。因官食地,故曰采地。 《唐韻》倉宰切《集韻》《韻會》《正韻》此宰切,𠀤同采。摘也,取也,㩜也。 《戰國策》芻牧薪採,莫敢闚東門。 《註》大者薪,小者採。 《晉書·劉琨傳》古語云:山有猛獸,藜藿爲之不採。 《唐書·地理志》開元二十一年,置十五採訪使檢察,如漢刺史之職。◎按採本从爪从木,爪即手也。後人又加手作採。

『木』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莫卜切,音沐。 《說文》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徐鍇曰》屮者,木始申坼也,萬物皆始於微,故木从屮。 《白虎通》木之爲言觸也。 《玉篇》燧人氏鑽出火也。 《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易·說卦傳》𢁉爲木。 《疏》木可以揉曲直,卽𢁉順之謂也。 《禮·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疏》春則爲生,天之生育,盛德在於木位。  又八音之一。 《周禮·春官·太師》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註》木,柷敔也。  又質樸。 《論語》剛毅木訥近仁。  又木彊,不和柔貌。 《前漢·周勃傳》勃爲人木彊敦厚。  又析木,星次。 《爾雅·釋天》析木謂之津。  又姓。 《統譜》漢木仁,晉木華。  又百濟八姓,一曰木氏。  又複姓,端木。  又叶末各切,音莫。 《馬融·廣成頌》隂慝害作,百卉畢落。林衡戒田,焚林柞木。 《韻會》从丨。丨,古本切。非从亅。亅,其月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