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逐鹿


   群雄:旧指许多有军事势力的人。逐鹿:比喻争夺帝王之位。形容各派势力争夺最高统治地位。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qún xióng zhú lù
成语注音 ㄑㄨㄣˊ ㄒㄩㄥˊ ㄓㄨˊ ㄌㄨˋ
成语简拼 qxzl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羣雄逐鹿
成语英文 a large number of heroes chase the deer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群雄:旧指许多有军事势力的人。逐鹿:比喻争夺帝王之位。形容各派势力争夺最高统治地位。


近义词



成语示例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58章:“福建形成了群雄逐鹿的混乱局面。”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成语典故

逐鹿:比喻争夺帝位。比喻各路英雄人物或各方割据势力竞相争夺权势或地位。语本《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主谓 鹿,借指猎取的对象,比喻政权。很多雄豪争夺帝位。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例]元朝灭亡后,中原~,朱元璋雄才大略,削灭群雄,一统天下。△古时专用于指天下动乱时,群雄并起,争夺天下。现又用于指很多强有力的人或团体激烈竞争,以获取某种东西或荣誉。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岛。~山。~书。~芳。~居。~落(luò)。~集。~雕。~蚁附膻(许多蚂蚁附着在有膻味的东西上;喻臭味相投的人趋炎附势,追逐私利)。 众人:~众。~情。~雄。~策~力。~威~胆。 量词,用于成群的人或物:一~孩子。

阳性的,与“雌”相对:~性。~鸡。~狮。~蕊。~蜂。 强有力的:~壮。~健。~伟。~厚。~浑。~劲。~奇。~踞。~视。~姿。~心。~关。~图。~辩。~才大略。 强有力的人或国家:~杰(a.才能出众的人;b.才能出众)。~俊。英~。枭~。奸~。称~。

强迫离开:~客令。放~。驱~。 依照先后次序,一一挨着:~步。~个。~渐。~年。~一。 追赶:~鹿(喻争夺天下)。角(jué)~(争相取胜)。追~。笑~颜开。

哺乳动物,四肢细长,尾短。雄鹿头上有树枝状的角。毛多为棕褐色,有的有花斑或条纹。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梅花鹿、水鹿、白唇鹿、马鹿等。 方形的粮仓:“市无赤米,而囷~空虚。” 粗,粗劣:~裘。~布。~床。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群』

《五經文字》羣,俗作群。

『雄』

《集韻》《韻會》𠀤胡弓切,音熊。 《說文》鳥父也。 《爾雅·釋鳥》鳥翼,右掩左雄,左掩右雌。 《詩·邶風》雄雉于飛,泄泄其羽。  又《集韻》牡也。 《詩·齊風》雄狐綏綏。○按詩衞風傳云:飛曰雌雄,走曰牝牡。然齊風言雄狐,狐,走類也,亦曰雄。《正字通》云:物各有雌雄,鱗介至蟣蝨皆然,詩傳分屬獸禽,非。  又《集韻》一曰武稱。 《左傳·襄二十一年》齊莊公朝指殖綽郭最曰:是寡人之雄也。 《人物志》草之精秀者爲英,鳥之將羣者爲雄。張良是英,韓信是雄。  又州名。 《韻會》本涿郡地,周置雄州。  又南雄州,百粵地南,漢置雄州,宋加南字。  又《廣韻》亦姓。舜友有雄陶。 《集韻》亦作𩿅。

『逐』

《唐韻》《正韻》直六切《集韻》《韻會》仲六切,𠀤音軸。 《說文》追也。 《左傳·隱九年》祝𣅧逐之。  又《隱十一年》子都拔戟以逐之。  又《廣韻》驅也。 《正韻》斥也,放也。 《史記·李斯傳》非秦者去,爲客者逐。  又《管仲傳》三仕三見逐。  又《玉篇》競也。 《左傳·昭元年》自無令王諸侯逐進。 《後漢·趙壹傳》捷懾逐物,日富月昌。  又《正韻》逐逐,篤實也。  又馳貌。 《易·頤卦》其欲逐逐。  又日逐,地名。 《前漢·宣帝紀》迎日逐,破車師。  又《集韻》《韻會》𠀤亭歷切,音迪。 《易》其欲逐逐。 《蘇林》音迪。  又《字彙補》同門切。與豚同。 《山海經》苦山有獸焉,名曰山膏,其狀如逐。  又《集韻》直祐切,音胄。奔也。 《山海經》夸父與日逐。 《字彙補》古文逐字。註詳辵部七畫。

『鹿』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盧谷切,音祿。 《說文》獸也。 《玉篇》麞屬。 《爾雅·釋獸》鹿牡麚牧麀,其子麛,其跡速,絕有力𪊑。 《埤雅》仙獸也。牡者有角。 《字統》鹿性驚防,羣居分背而食,環角向外以備人物之害。 《易·屯卦》卽鹿無虞,惟入于林中。 《疏》卽鹿若無虞官,虛入林木中,必不得鹿。 《詩·小雅》呦呦鹿鳴。  又鹿蜀,獸名。見《山海經》。  又鉅鹿,郡名。 《前漢·地理志》鉅鹿,卽禹貢大陸。○按今屬順德府。  又獲鹿、束鹿,𠀤縣名。 《唐書·地理志》隋鹿泉,唐攺獲鹿。隋鹿城,唐攺束鹿。  又地名。 《左傳·僖二十四年》出于五鹿。 《註》在今衞縣西北。  又山名。涿鹿在上谷。白鹿在荆州。鹿門舊名蘇嶺山,在襄陽。沙鹿在晉平陽元城縣東。  又鹿門,關名。 《左傳·襄二十四年》臧紇斬鹿門之關以出。 《註》魯南城東門。  又臺名。 《書·武成》散鹿臺之財。 《薛瓚曰》在朝歌城。  又衡鹿,官名。 《左傳·昭二十年》山林之木,衡鹿守之。  又囷鹿。 《吳語》大荒薦饑,市無赤米,而囷鹿空虛。 《註》先儒以圓曰囷,方曰鹿。囷,聚也,亦散也。鹿善聚善散。故囷謂鹿。俗作簏。  又鹿車小車也。 《風俗通》鹿車小,裁容一鹿。  又酒器。 《魯相韓敕修孔廟禮器𥓓》有雷洗觴觚,爵鹿柤梪。  又縷鹿,婦人冠名。見《蔡邕·獨斷》。  又鹿豆。 《爾雅·釋草》蔨,鹿𧆑,其實莥。 《註》今鹿豆也。  又活鹿,鹿蹄,鹿腸,鹿首,鹿麻,𠀤草名。見《本草綱目》。  又與麓通。 《詩·大雅》瞻彼旱麓,棒楛濟濟。 《周語》作旱鹿。  又姓。 《正字通》漢鹿旗,明鹿麟。  又五鹿,複姓。漢有五鹿充宗。  又鹿鹿,與錄錄通。 《前漢·蕭曹傳贊》錄錄未有奇節。 《註》錄錄,猶鹿鹿也。亦作碌碌。  又作陸陸。  又《荀子·成相篇》剄以獨鹿,棄之江。 《註》獨鹿,與屬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