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霜熬寒


   耐:禁得起、受得住;熬:忍受。禁受住严霜酷寒。比喻能经受住严酷的考验。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nài shuāng áo hán
成语简拼 nsah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耐:禁得起、受得住;熬:忍受。禁受住严霜酷寒。比喻能经受住严酷的考验。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皇甫曾《寄刘员外长卿》:“疏发应成素,青松独耐霜。”


成语典故

唐·皇甫曾《寄刘员外长卿》:“疏发应成素,青松独耐霜。”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忍,受得住:忍~。~久。~人寻味。 古同“奈”,奈何。

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面的微细冰粒,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冷至摄氏零度以下凝结而成的:~降。~冻。~序(指深秋季节)。~秋。~期。~天。 像霜一样的东西:柿~。西瓜~。 形容白色:~鬓。~刃。~锋。 喻高洁:~操(高洁的节操)。~骨。~情。

烹调方法,把蔬菜等放在水里煮:~白菜。

久煮:~粥。~药。 忍受,耐苦支持:煎~。~夜。~炼。 同“嗷”。

冷,与“暑”相对:~冬。~色。~衣。~冽。~带。~战。~噤。~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不生火做饭,也有的地区把清明当作“寒食”)。~喧。~来暑往。唇亡齿~。 害怕:~心。 穷困,有时用作谦辞:~门。~伧。~舍。~窗(喻艰苦的学习环境)。~酸。~士(旧指贫穷的读书人)。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耐』

《廣韻》《集韻》《韻會》𠀤與耏同。 《說文》耏,或从寸。 《前漢·高帝紀》令郞中有罪耐以上請之。 《註》應劭曰:輕罪不至于髠,完其耏,故曰耏,古耐字,从彡,髮膚之首也。蘇林以爲法度字皆从寸,後改如是,音若能。如淳曰:耐,猶任也。任其事也。師古曰:依應氏之說。耐當音而,如氏之解,則音乃代反,其義亦兩通。耐謂頰旁毛也。功臣侯表,宣曲侯通,耏爲鬼薪,則應氏之說斯爲長矣。  又《廣韻》耐,忍也。 《荀子·仲尼篇》能耐任之。 《註》忍也。  又《集韻》《正韻》𠀤奴登切,音能。能或作耐。 《禮·禮運》故聖人耐以天下爲一家。 《註》耐,古能字。  又《類篇》熊屬。◎按宋祁漢書高帝紀註云:古者能字皆作耐字,後世以三足之能爲能,故今人書能無有作耐字者。

『霜』

《唐韻》所莊切《集韻》《韻會》《正韻》師莊切,𠀤音驦。 《玉篇》露凝也。 《釋名》其氣慘毒,物皆喪也。 《大戴禮》陽氣勝,則散爲雨露。隂氣勝,則凝爲霜雪。 《易·坤卦》履霜堅冰至。 《詩·秦風》白露爲霜。  又《字彙補》國名。 《西域記》屈霜國。  又姓。見《姓苑》。  又《正字通》歷年曰霜。 《李白詩》陛下之壽三千霜。  又《集韻》《類篇》𠀤色壯切,音孀。隕霜,殺物也。或作灀。 《潘岳·馬汧督誄》馬生爰發,在險彌亮。精貫白日,猛烈秋霜。

『熬』

《唐韻》五牢切《集韻》《韻會》《正韻》牛刀切,𠀤音敖。 《說文》本作𤏺。乾煎也。 《揚子·方言》凡以火而乾五穀之類,自山而東,齊楚以往,謂之熬。 《禮·內則》煎醢加于陸稻上,沃之以膏,曰淳熬。 《周禮·地官·舍人》共飯米熬穀。 《後漢·邊讓傳》少汁,則熬而不可熟。  又與嗸通。 《前漢·陳湯傳》衆庶熬熬苦之。 《註》愁聲。 《說文》或作䵅。 《集韻》或作𩱏。

『寒』

《唐韻》胡安切《集韻》《韻會》《正韻》河干切,𠀤音韓。 《說文》東也。本作𡫾。从人在宀下,从茻薦覆之,下有仌。仌,水也。隸省作寒。 《釋名》寒,捍也。捍,格也。 《玉篇》冬時也。 《易·繫辭》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書·洪範》庶徴曰燠,曰寒。 《傳》煥以長物,寒以成物。  又司寒,水神。 《左傳·昭四年》黑牡秬黍,以享司寒。 《註》司寒,元冥,水神也。  又《周語》火見而淸風戒寒。 《荀悅·申鑒》下有寒民,則上不具服。  又窮窘也。 《史記·范睢傳》范叔一寒至此哉。 《宋史·𨻰同甫傳》畸人寒士皆賴之。  又國名,在北海,平壽縣東寒亭。 《史記·夏本紀》伯明氏之讒子寒浞封國。  又姓。漢博士寒朗。  又叶胡田切,音賢。 《楚辭·天問》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獸能言。  又叶側鄰切,音眞。 《歐陽修·答韓子華詩》俊乂沈下位,惡去善乃伸。家至與戸到,飽饑而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