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以慰藉


   聊:姑且;慰藉:安慰自己。姑且用来自我安慰。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liáo yǐ wèi jiè
成语注音 ㄌ一ㄠˊ 一ˇ ㄨㄟˋ ㄐ一ㄝˋ
成语简拼 lywj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当代
成语英文 just to console oneself
成语结构  动宾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聊:姑且;慰藉:安慰自己。姑且用来自我安慰。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鲁迅《“呐喊”自序》:“有时候乃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成语典故

鲁迅《“呐喊”自序》:“有时候乃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姑且,勉强,凑凑和和:~且(姑且)。~以自娱。~复尔尔(姑且如此)。~备一格。 依赖,寄托:无~。百无~赖。 略微:~表寸心。 闲谈:~天。闲~。 耳鸣:~啾。 姓。

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 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 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 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得~。 古同“已”,已经。 太,甚:不~急乎? 及,连及:富~其邻。

使人心里安适:~问。~劳。~勉(安慰鼓励)。~唁(慰问死者家属)。~留。~藉。安~。劝~。抚~。 心安:~志(宽慰自己的心情)。宽~。欣~。

垫在下面的东西。 衬垫:枕~。 同“借”。 抚慰:慰~。 含蓄:蕴~。 假设,假使:“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践踏,凌辱:“人皆~吾弟”。狼~。 进贡:“其~于成周”。 〔~~〕同“籍籍”。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聊』

《唐韻》洛蕭切《集韻》《韻會》憐蕭切《正韻》連條切,𠀤音膫。 《說文》耳鳴也。  又《韻會》語助。 《詩·唐風》椒聊之實。 《傳》椒聊,椒也。 《疏》聊,語助也。  又《博雅》聊,苟且也。 《詩·衞風》孌彼諸姬,聊與之謀。 《傳》聊,願也。 《箋》聊,且略之辭。 《晉書·阮籍傳》聊復爾耳。  又賴也。 《前漢·張耳陳餘傳》使天下父子不相聊。 《揚子·方言》此其計畫,無所聊賴。  又《左思·吳都賦》相與聊浪乎昧莫之坰。 《註》聊浪,放曠貌。  又地名。 《左傳·昭二十年》聊攝以東。 《註》聊攝,齊西界也,平原聊城縣東北有攝城。 《史記·韓王信盧綰傳》破豨將張春於聊城。  又姓。 《風俗通》聊倉。爲漢侍中。  又《集韻》力求切,音騮。木名。引爾雅朻者聊。◎按爾雅釋木音義,聊音寮,無騮音,未審集韻何據。  又《楚辭·九歎》耳聊啾而戃慌。 《註》聊啾,耳鳴。聊音留。  又阿蘭聊,西域國名。 《後漢·西域傳》奄蔡國改名阿蘭聊國。  又與騮同。 《前漢·地理志》華聊,綠耳之乗。  又《集韻》力弔切,音嫽。木名。 《說文》本作𦕼。 《類篇》或作𦗖,亦作𦕵。

『以』

《韻會》《正韻》𠀤養里切,怡上聲。爲也。 《論語》視其所以。  又因也。 《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左傳·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魯故之以。 《註》以魯故也。 《列子·周穆王篇》宋人執而問其以。  又用也。 《論語》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又《左傳·僖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 《易·師卦》能以衆正。  又《詩·周頌》侯彊侯以。 《註》彊民有餘力來助者,以閒民轉移執事者。  又同已。 《孟子》無以,則王乎。  又古以與聲相通。 《禮·燕禮》君曰:以我安。 《註》猶與也。 《魏書·李順傳》此年行師,當克以不。 《韓愈·剝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 《註》韓文與多作以。  又《集韻》與似同。 《易·明夷》箕子以之。鄭氏,荀氏皆作似。

『慰』

《集韻》同𢟬。

『藉』

《唐韻》慈夜切,音躤。 《說文》祭藉也。 《易·大過》藉用白茅。 《註》薦藉于物。  又《禮·曲禮》執玉,其有藉者則裼,無藉者則襲。 《註》藉,藻也。 《疏》凡執玉必有其藻,以承于玉。 《儀禮·聘禮註》藉謂繅也。繅所以蘊藉玉。  又《孟子》助者,藉也。 《趙岐註》猶人相借力助之也。 《戰國策》藉兵乞食于西周。  又《前漢·薛廣德傳》廣德爲人溫雅有醞藉。 《註》寬博有餘也。  又《後漢·隗囂傳》光武素聞其風聲,報以殊禮,所以慰藉之良厚。  又《綱目集覽》身之所依曰藉。  又《釋名》咀藉也,以藉齒牙也。  又秦昔切,音籍。狼藉,離披雜亂貌。 《前漢·江都易王傳》國中口語藉藉,無復至江都。  又《周語》宣王卽位,不藉千畝。 《前漢·文帝紀》其開藉田。  又《穀梁傳·哀十三年》其藉于成周,以尊天王。 《註》藉謂貢獻。  又《莊子·應帝王》猿狙之,便執斄之狗來藉。 《註》藉,繩也。  又《史記·武安侯傳》今吾身在也,而人皆藉吾弟。 《註》藉,蹈也。  又姓。 《國語》藉偃,晉大夫。  又《唐韻古音》讀胙。 《史記·商君傳》註新序論:周室歸藉。 《索隱》藉音胙。  又《韻補》秦二切。 《班固·西都賦》原野蕭條,目極四裔。禽相鎭壓,獸相枕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