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肱之力


   股肱:大腿和胳膊。自己的所有力量。形容做事已竭尽全力。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gǔ gōng zhī lì
成语注音 ㄍㄨˇ ㄍㄨㄥ ㄓ ㄌ一ˋ
成语简拼 ggzl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股肱:大腿和胳膊。自己的所有力量。形容做事已竭尽全力。


成语示例


梁启超《墨学微》第一章:“今也卿大夫之所以竭股肱之力,殚其思虑之知。”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左传·僖公九年》:“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则以死济之。”


成语典故

作为君主的辅佐所应发挥的全部力量。也比喻重要的辅佐力量。《左传.僖公九年》:“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清.汪琬《宝翰堂记》:“然则竭股肱之力,奉扬嗣天子丕显休命,以无忘先帝之知遇,而侈宠锡于无穷,是皆臣熙之责也。”梁启超《墨学微》第一章:“今也卿大夫之所以竭股肱之力,殚其思虑之知……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荣,不强必辱,故不敢怠倦。” 偏正 作为君主的辅佐所应发挥的全部力量。《左传·僖公九年》:“臣竭其~,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用于描写忠诚。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大腿,自胯至膝盖的部分:~骨。~肱(亦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 事物的分支或一部分(①资金的一份,如“~份”,“~东”,“~票”;②机关团体中的一个部门;③其他,如“钗~”,“八~文”)。 中国古代称不等腰三角形构成直角的较长的边。 量词(①指成条的,如“七~大水”;②指气味,如“一~香味”;③指力气,如“拧成一~劲”;④批、部分,如“一小~敌军”)。

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骨。曲~而枕。 喻强大、得力的助手:股~之臣。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人和动物筋肉的效能:~气。~量。 一切事物的效能:视~。生产~。控制~。 物理学上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引起运动加速或形变:~学。作用~。保守~。 用极大的力量:尽~。~挫。~挽狂澜。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股』

《唐韻》公戸切《韻會》果五切,𠀤音古。 《說文》髀也。 《韻會》脛本曰股,輔下體者。 《易·說卦》巽爲股。 《疏》股隨於足,則巽順之謂,故爲股也。 《詩·小雅》赤芾在股。 《傳》脛本曰股。 《前漢·高五王傳》因退立,股戰而栗。 《註》股,脚也。戰者,懼之甚也。  又《釋名》股,固也,爲强固也。  又車上近轂者亦名股。 《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參分其股圍。 《註》股,謂近轂者也。方言,股以喻其豐。  又磬上亦有股。 《周禮·冬官考工記》磬氏爲磬,其博爲一,股爲二,鼓爲三。 《註》股,磬之上大者也。  又國名。 《山海經》長股之國,在雄常北。 《集韻》或作𦙶。亦作骰。

『肱』

《廣韻》古弘切《集韻》姑弘切,𠀤音䡌。臂上也。 《正韻》臂幹。 《書·臯陶謨》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 《詩·小雅》麾之以肱《傳》肱,臂也。  又國名。 《山海經》奇肱之國,其人一臂三目,有隂有陽,乗文馬。  又人名。 《左傳·襄二十二年》鄭公孫黑肱。 《史記·魯周公世家》子成公黑肱立。

『之』

《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力』

《唐韻》《集韻》《韻會》𠀤林直切,陵入聲。 《說文》筋也。象人筋之形。 《徐曰》象人筋竦,其身作力,勁健之形。 《增韻》筋,力氣所任也。 《禮·聘義》日幾中而後禮成,非强有力者不能行也。  又《曲禮》老者不以筋力爲禮。  又《韻會》凡精神所及處,皆曰力。 《孟子》聖人旣竭目力焉,旣竭耳力焉。  又《韻會》物所勝亦曰力。 《家語》善御馬者均馬力。 《杜甫·張旭草書詩》溟漲與筆力。  又勤也。 《書·盤庚》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 《前漢·司馬遷傳》力誦聖德。 《註》師古曰:力,勤也。  又《禮·坊記》食時不力珍。 《註》力,猶務也。  又《後漢·銚期傳》身被三創,而戰方力。 《註》力,苦戰也。  又病甚曰力。 《唐書·汲黯傳》臣犬馬病力。  又爲人役者曰力。 《晉·陶潛·與子書》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  又姓。 《韻會》黃帝佐力牧之後。  又《韻補》叶力蘖切,苓入聲。 《蘇軾·香積寺詩》此峯獨蒼然,感荷祖佛力。幽光發中夜,見者惟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