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为阵


   背:背向。背对河布阵,拼死作战。比喻决一作战。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bèi shuǐ wéi zhèn
成语注音 ㄅㄟˋ ㄕㄨㄟˇ ㄨㄟˊ ㄓㄣˋ
成语简拼 bswz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背水為陣
成语英文 burn one's boats(burn one's bridges)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背:背向。背对河布阵,拼死作战。比喻决一作战。



成语示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1回:“昔韩信背水为阵,所谓‘致之死地而后生’也。”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成语典故

为:设置,布置。背对着河摆开阵势,表示没有退路,必须奋力拼搏。比喻要决一死战。《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西汉初年,淮阴侯韩信率兵讨伐赵王歇。他在井陉口背水列阵,大获全胜。后来将领们问其布阵的道理,韩信回答说:“兵法有云:‘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见“背水之阵”。《三国演义》71回:“昔韩信~,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人体后面从肩到腰的部分:~脊。~包。~影。 物体的后面或反面:~面。刀~。~后。~景。 用背部对着,与“向”相对:~光。人心向~。 向相反的方向:~地性(植物向上生长的性质)。~道而驰。 避开,离开:~地。~井离乡。 凭记忆读出:~书。~诵。~台词。 违反:违~。~离。~信弃义。 不顺:~运。~兴(xìng )。 偏僻:~静。 听觉不灵:耳~。

人用背驮(tuó)东西,引申为负担:~负。~包。~黑锅(喻受冤枉代人受过)。~包袱(喻有沉重的思想负担或经济负担)。

一种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稻。~滴石穿。~泄不通。 河流:汉~。湘~。 江河湖海的通称。~库。~利。~到渠成(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顺利完成)。~可载舟。跋山涉~。依山傍~。 液汁:~笔。墨~。 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外~。肥~。 指洗的次数:这衣服洗过两~了。 姓。

军队作战时布置的局势:~线。~势。严~以待。 战场:~地。~亡。冲锋陷~。 量词,指事情或动作经过的段落:~发。~痛。下了一~雨。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背』

《唐韻》《韻會》補妹切《正韻》邦昧切,𠀤音輩。 《說文》𦟝也。从肉北聲。 《韻會》身北曰背。 《玉篇》背脊。 《正字通》身之隂也。 《釋名》背,倍也,在後稱也。 《易·艮卦》艮其背。 《註》背者,無見之物也。  又手背。 《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合灂若背手文。  又壽也。 《爾雅·釋詁》背,壽也。 《詩·大雅》黃耉台背。  又《魯頌》黃髮台背。 《傳》台背,皆壽徵也。  又日旁氣也。 《前漢·天文志》暈適背穴。 《註》孟康曰:皆日旁氣也。背形如背字也。如淳曰:凡氣向日爲抱,向外爲背。  又《玉篇》堂北曰背。 《詩·衞風》焉得諼草,言樹之背。 《傳》背,北堂也,又人名。 《穀梁傳·成十年》衞侯之弟黑背,帥師侵鄭。  又《廣韻》《集韻》蒲昧切《正韻》步昧切,𠀤音旆。 《廣韻》弃背。 《集韻》違也。 《正韻》棄也,孤負也,反面也。 《詩·小雅》噂沓背憎。 《書·太甲》旣往背師保之訓。 《前漢·高帝紀》君爲秦吏,今欲背之。  又《五音集韻》奴對切,音內。義同。  又《韻補》叶音必。 《詩·大雅》民之罔極,職涼善背。叶下克力。 《正韻》亦作偝倍。

『水』

《唐韻》《正韻》式軌切《集韻》《韻會》數軌切,𠀤稅上聲。 《說文》準也。北方之行,象衆水𠀤流,中有微陽之氣也。 《徐鉉曰》衆屈爲水,至柔,能攻堅,故一其內也。 《釋名》水,準也,準平物也。 《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隂氣,在黃泉之下,任養萬物。水之爲言濡也。 《書·洪範》五行,一曰水。 《又》水曰潤下。 《正義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體,水最微,爲一。火漸著,爲二。木形實,爲三。金體固,爲四。土質大,爲五。 《易·乾卦》水流濕。 《說卦》坎爲水。 《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脉之通流者也。 《淮南子·天文訓》積隂之寒氣爲水。  又六飮之一。 《周禮·天官》漿人掌共王之六飮,水漿醴涼醫酏。  又《禮·玉藻》五飮:上水、漿、酒、醴、酏。 《註》上水,水爲上,餘次之。  又《禮·曲禮》凡祭宗廟之禮,水曰淸滌。  又明水,所以共祭祀。 《周禮·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鑒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共明水。 《註》鑒,鏡屬,取水者。世謂之方諸。  又官名。 《左傳·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爲水師而水名。  又《前漢·律歷志》五聲,羽爲水。  又天水,郡名,漢武帝所置。  又中水,縣名,屬涿郡。應劭曰:易𣻎二水之中。𠀤見《前漢·地理志》。  又黑水,國名,卽𩎟韐。  又露爲上池水。 《史記·扁鵲傳》飮是以上池之水。 《註》上池水,謂水未至地,蓋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藥。  又姓。  又《韻補》叶式類切,音墜。 《劉楨·魯都賦》蘋藻漂於陽侯,芙蓉出於渚際。奮紅葩之熩熩,逸景燭於崖水。  又叶呼委切,音毀。 《李白·游高淳丹陽湖詩》龜游蓮葉上,鳥宿蘆花裏。少女棹輕舟,歌聲逐流水。  又《韻補》音準。引《白虎通》水之爲言準也。○按準乃水之義,非水之音。蓋沿《周禮·考工記》鄭註,準讀爲水而誤。今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