脤膰之国


   同姓之国。 明 归有光 《镇平王府大奉国将军孝门铭》:“脤膰之国,亲睦无伍。”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èn fán zhī guó
成语简拼 sfzg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同姓之国。 明 归有光 《镇平王府大奉国将军孝门铭》:“脤膰之国,亲睦无伍。”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古代王侯祭社稷所用的肉。

古代祭祀用的熟肉:“以脤~之礼,亲兄弟之国。” 送给祭肉:“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吾。”

大腹。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如“共商~是”)。 特指中国的:~产。~货。~粹。~乐(yuè ㄩㄝˋ)。~药。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脤』

《廣韻》時忍切《集韻》《韻會》是忍切《正韻》時軫切,𠀤音腎。 《說文》社肉。本作祳。盛以蜃,故謂之祳,天子所以親遺同姓。 《玉篇》以脤膰之禮,親兄弟之國,皆社稷宗廟之肉也。 《博雅》肉也。 《左傳·閔二年》梁餘子養曰:帥師者受命于廟,受脤于社。 《註》脤,宜社之肉,盛以脤器。 《前漢·五行志》成肅公受脤于社不敬。 《註》服虔曰:脤,祭社之肉也。盛以蜃器,故謂之脤。師古曰:𧒏,大蛤也。  又生肉曰脤。 《穀梁傳·定十四年》脤者何也,俎實也,祭肉也。生曰脤,熟曰膰。  又狸脤,地名。見《春秋·成十七年》。  又無脤,人名。 《莊子·德充符》闉跂支離無脤說衞靈公,靈公說之。 《註》無脤,名也。 《集韻》或作𦚠。

『膰』

《集韻》符袁切《正韻》符艱切,𠀤音煩。 《說文》宗廟火熟肉。春秋傳,天子有事,㸋焉以饋同姓諸侯。或从肉。 《玉篇》膰,肝也。 《穀梁傳·定十四年》脤者何也。俎實也,祭肉也。生曰脤,熟曰膰。 《史記·周本紀》顯王致文武胙於秦孝公。 《註》胙,膰肉也。  又《孔子·世家》如致膰乎大夫。 《註》膰,祭肉。 《後漢劉長卿妻傳》縣邑有祀,必膰焉。 《註》膰,祭餘肉也。  又與燔通。 《左傳·襄二十二年與執燔焉釋文》燔,亦作膰。 《穀梁傳·定十四年》熟曰膰。 《釋文》本作燔。  又《集韻》蒲官切,音槃。大腹也。  又蒲波切,音婆。義同。

『之』

《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