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言昏昏沉沉;恍恍惚惚。
犹言昏昏沉沉;恍恍惚惚。
迟迟,兆朕消磨只自知。 唐·贯休《山居诗二十四首》之十三
唐·白居易《题石山人》诗:“腾腾兀兀在人间,贵贱贤愚尽往还。”唐·方干《阳亭言事献漳州于使君》诗:“重叠山前对酒樽,腾腾兀兀度朝昏。”
唐·白居易《题石山人》诗:“腾腾兀兀在人间,贵贱贤愚尽往还。”唐·方干《阳亭言事献漳州于使君》诗:“重叠山前对酒樽,腾腾兀兀度朝昏。”
奔跑,跳跃:~骧。奔~。欢~。~跃。~越。 上升:~空。~云驾雾。升~。飞~。飞黄~达。 空出来,挪移:~退。~个地方。 词尾,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反复连续(读轻声):翻~。折~。
奔跑,跳跃:~骧。奔~。欢~。~跃。~越。 上升:~空。~云驾雾。升~。飞~。飞黄~达。 空出来,挪移:~退。~个地方。 词尾,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反复连续(读轻声):翻~。折~。
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鹫。“蜀山~,阿房出。” 高高地突起:~然(a.高高突起的样子;b.突然;c.昏沉无知的样子)。突~。 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那。~的(dì)(a.这,这个;b.怎么,怎的;c.突然)。
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鹫。“蜀山~,阿房出。” 高高地突起:~然(a.高高突起的样子;b.突然;c.昏沉无知的样子)。突~。 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那。~的(dì)(a.这,这个;b.怎么,怎的;c.突然)。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五忽切,音杌。 《說文》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 又刖足曰兀。 《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無趾,兀者也。 又《柳宗元·晉問篇》乗水潦之波,以入於河而流焉,盪突硉兀。 《註》危石也。 又兀兀,不動貌。 《韓愈·進學解》常兀兀以窮年。 又《正韻》臬兀,不安也。亦作卼。 《易·困卦》于臲卼。 又姓。 《韻會》後魏改樂安王元覽爲兀氏。 又《韻會》或作掘。 《莊子·齊物論》掘若槁木。
『兀』《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五忽切,音杌。 《說文》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 又刖足曰兀。 《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無趾,兀者也。 又《柳宗元·晉問篇》乗水潦之波,以入於河而流焉,盪突硉兀。 《註》危石也。 又兀兀,不動貌。 《韓愈·進學解》常兀兀以窮年。 又《正韻》臬兀,不安也。亦作卼。 《易·困卦》于臲卼。 又姓。 《韻會》後魏改樂安王元覽爲兀氏。 又《韻會》或作掘。 《莊子·齊物論》掘若槁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