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唇歧舌


   歧舌:卖弄口才,说话反复无常。极力用语言打动人。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gào chún qí shé
成语注音 ㄍㄠˋ ㄔㄨㄣˊ ㄑ一ˊ ㄕㄜˊ
成语简拼 gcqs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歧舌:卖弄口才,说话反复无常。极力用语言打动人。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钱谦益《复李叔则书》:“生平迂愚,耻以文字媚人,况敢膏唇歧舌,以诳知己。”


成语典故

犹膏唇拭舌。歧舌,谓舌头上耍花招,说话反复无常。清 钱谦益《复李叔则书》:“生平迂愚,耻以文字媚人,况敢膏唇歧舌,以诳知己。” 并列 歧,不相同,不一致。意思是舌头上耍花招,说话不一反复无常。清·钱谦益《复李叔则书》:“生平于愚,耻以文字媚人,况敢~,以诳知己。”△用于言谈。→膏唇拭舌 膏唇贩舌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肥,肥肉:~粱(肥肉、细粮)。~腴。~沃。 脂油:春雨如~。~泽(a.滋润作物的及时雨;b.喻给予恩惠)。 中医指心尖脂肪,认为是药力达不到的部位:病入~肓。

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上:~油。 把毛笔蘸上墨汁在砚台边上掭:~笔。~墨。

嘴的边缘红色部分:嘴~。~齿(喻互相接近而且有共同利害的两方面)。~膏。~裂。~舌(“嘴唇”和“舌头”,喻言辞)。~吻(嘴唇,喻口才、言辞)。~亡齿寒(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岔道,偏离正道的小路:~途(岔道,喻错误的道路,如“误入~~”)。 不相同,不一致:~义。~视。

人或动物嘴里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头。~耕(a.指读书勤奋;b.旧时学者授徒,依口说谋生,好像农夫耕田得粟)。唇枪~剑。 语言辩论的代称:~战(激烈议论)。 像舌头的东西:帽~。火~。 铃或释中的锤。 指箭靶两旁上下伸出的部分。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膏』

《唐韻》古勞切《集韻》《韻會》居勞切《正韻》姑勞切,𠀤音高。 《說文》肥也。 《韻會》凝者曰脂,澤者曰膏。一曰戴角者脂,無角者膏。 《元命包》膏者,神之液也。 《易·鼎卦》雉膏不食。 《晉語》不能爲膏,而祗離咎也。 《註》膏,肥也。 《又》夫膏𥹭之性,難正也。 《註》膏,肉之肥者。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狶膏棘軸。 《註》狶膏,豬脂也。  又《博雅》人一月而膏。 《左傳·成十年》居肓之上,膏之下。 《註》心下爲膏。  又《正韻》澤也。 《博雅》膏,滑澤也。 《易·屯卦》屯其膏。 《疏》正義曰:膏謂膏澤也。  又脣脂,以膏和丹作之,亦曰膏。 《詩·衞風》豈無膏沐,誰適爲容。  又甘也。 《禮·禮運》天降膏露。 《註》膏,猶甘也。  又凡樹理之白者皆曰膏。 《周禮·地官·大司徒》其植物宜膏物。 《註》鄭司農曰:膏物,謂楊柳之屬,理致且白如膏。  又五穀之滑者皆曰膏。 《山海經》西南黑水之閒,有廣都之野,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 《註》郭曰:言味好,皆滑如膏。  又《唐韻》古到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號切,𠀤音誥。潤也。 《詩·曹風》芃芃黍苗,隂雨膏之。 《釋文》膏,古報反。 《禮·內則》脂膏以膏之。 《釋文》膏之,古報反。◎按劉鑑經史動靜字音,凡脂膏之膏則讀平聲,用以潤物曰膏,則讀去聲。

『唇』

《唐韻》側鄰切《集韻》之人切,𠀤音眞。 《說文》驚也。 《廣韻》同㖘。  又《集韻》船倫切,音脣。義同。  又之刃切,音震。驚聲。 《字彙》俗作口脣字,非。

『歧』

《廣韻》巨支切《集韻》翹移切,𠀤音祁。 《集韻》同跂。足多指也。或作枝。  又歧路也。 《顏延之·赭白馬賦》臨歧矩步。 《註》歧,歧路也。《爾雅》曰:二達謂之歧。 《後漢·張堪傳》麥穗兩歧。 《註》一莖兩穂,如歧路之二達。  又歧歧,飛行貌。 《潘岳·笙賦》翾翾歧歧。 通作岐。  又《玉篇》古文𨙸字。註詳邑部四畫。 《集韻》同岐。互詳山部岐字註。 《前漢·郊祀志》太王建國於𨙸梁。  又《五音集韻》章移切,音支。邑名。在義陽。

『舌』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食列切,然入聲。 《說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別味者也。 《徐曰》凡物入口,必于於舌。 《六書精薀》舌以卷舒爲用,口以開闔爲用,各一其隂陽也。 《釋名》舌,卷也,可以卷制食物,使不落也。 《又》舌,泄也,舒泄所當言也。 《易·說卦》兌爲口舌。 《疏》口舌,爲言語之具也。 《詩·大雅》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  又射侯上下个曰舌。 《儀禮·鄕射禮》倍中以爲躬,倍躬以爲左右舌。 《註》居兩旁謂之个,左右出謂之舌。  又言也。 《揚子·太𤣥經》吐黃酋舌。 《註》舌,言也。  又姓。 《姓纂》越大夫舌庸。  又羊舌,複姓。 《左傳·閔二年》狐突欲行。羊舌大夫曰:不可。 《疏》羊舌,氏也。爵爲大夫。  又官名。 《周語》坐諸門外,而使舌人體委與之。 《註》舌人,能達異方之志,象胥之官也。  又國名。 《淮南子·地形訓》穿𦙄民,反舌民。 《註》反舌民,不可知而自相曉。一說舌本在前,不向喉,故曰反舌也。南方之國名也。 《山海經》歧舌國在其東。一曰在不死民東。 《註》其人舌皆岐。或云:支舌也。  又草名。 《爾雅·釋草》萿,麋舌。 《註》今麋舌草春生葉,有似於舌。  又《博雅》燕薁,蘡舌也。  又《正字通》牛舌,芣苢。別名江東呼蝦蟇衣,山東名牛舌。  又鳥名。 《禮·月令》仲夏之月,反舌無聲。 《註》反舌,百舌鳥。 《淮南子·說山訓》人有多言者,猶百舌之聲。 《註》百舌,鳥名。能易其舌,效百鳥之聲,故曰百舌也。  又無舌,蟲名。 《本草註》一名益符,主閉。  又長舌,獸名。 《山海經》長舌山有獸,名長舌,狀如禺,四耳,出則郡多水。  又《韻補》叶商刮切,音殺。 《詩·大雅》出納王命,王之喉舌。賦政于外,四方爰發。  又叶食僞切,音逝。 《郤正釋譏》家挾殊議,人懷異計。縱橫者欲披其胷,徂詐者暫吐其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