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肥肉和细粮;泛指精美食品。指习惯于骄奢享乐生活的富贵人家的子弟。
唐·颜师古《<急就篇注>叙》:“若夫缙绅秀彦、膏粱子弟,谓之鄙俚,耻于窥涉,遂使博闻之说,废而弗明。”
膏:肥肉。粱:细粮。指过惯享乐生活的富家子弟。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一○:“故膏粱子弟,学宜加勤,行宜加检,仅得比众人耳。”《三国演义》九二回:“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清.颐琐《黄绣球》一六回:“往往为了学堂里的饭食菲薄,争闹挟制,不说是贪餍肥甘,同那膏粱子弟的习气,反拿了卫生的一片大道理借口生风。” 偏正 旧时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富贵人家的子弟。唐·颜师古《〈急就篇注〉叙》:“若夫缙绅秀彦,~,谓之鄙俚,耻于窥涉,遂使博闻之说,废而弗明。”△贬义。用于描写富贵子弟。→纨袴子弟 金枝玉叶 膏粱纨袴 ?平民百姓 村夫野老。也作“膏粱之子”。
肥,肥肉:~粱(肥肉、细粮)。~腴。~沃。 脂油:春雨如~。~泽(a.滋润作物的及时雨;b.喻给予恩惠)。 中医指心尖脂肪,认为是药力达不到的部位:病入~肓。
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上:~油。 把毛笔蘸上墨汁在砚台边上掭:~笔。~墨。
粟的优良品种的总称:一枕黄~。 〔高~〕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红褐色,可食,亦可酿酒、制淀粉。杆可用来编席、造纸等。亦称“蜀黍”。 精美的主食:膏~(泛指美味的饭菜,如“~~子弟”,旧时指达官贵人家的子弟)。~糗(粱制的干粮)。~肉。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 动物的卵:鱼~。蚕~。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 姓。
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的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兄~。 亲戚或亲族间辈分相同的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表~。堂~。 称同辈比自己年纪小的男性:老~。师~。 学生对老师自称或别人指称:~子。徒~。 古同“第”,次序。 古同“第”,但。
古同“悌”,孝悌。
〔~靡〕颓唐;柔顺。
《唐韻》古勞切《集韻》《韻會》居勞切《正韻》姑勞切,𠀤音高。 《說文》肥也。 《韻會》凝者曰脂,澤者曰膏。一曰戴角者脂,無角者膏。 《元命包》膏者,神之液也。 《易·鼎卦》雉膏不食。 《晉語》不能爲膏,而祗離咎也。 《註》膏,肥也。 《又》夫膏𥹭之性,難正也。 《註》膏,肉之肥者。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狶膏棘軸。 《註》狶膏,豬脂也。 又《博雅》人一月而膏。 《左傳·成十年》居肓之上,膏之下。 《註》心下爲膏。 又《正韻》澤也。 《博雅》膏,滑澤也。 《易·屯卦》屯其膏。 《疏》正義曰:膏謂膏澤也。 又脣脂,以膏和丹作之,亦曰膏。 《詩·衞風》豈無膏沐,誰適爲容。 又甘也。 《禮·禮運》天降膏露。 《註》膏,猶甘也。 又凡樹理之白者皆曰膏。 《周禮·地官·大司徒》其植物宜膏物。 《註》鄭司農曰:膏物,謂楊柳之屬,理致且白如膏。 又五穀之滑者皆曰膏。 《山海經》西南黑水之閒,有廣都之野,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 《註》郭曰:言味好,皆滑如膏。 又《唐韻》古到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號切,𠀤音誥。潤也。 《詩·曹風》芃芃黍苗,隂雨膏之。 《釋文》膏,古報反。 《禮·內則》脂膏以膏之。 《釋文》膏之,古報反。◎按劉鑑經史動靜字音,凡脂膏之膏則讀平聲,用以潤物曰膏,則讀去聲。
『粱』《廣韻》《集韻》《韻會》呂張切《正韻》龍張切,𠀤音梁。 《說文》米名也。 《篇海》似粟而大,有黃靑白三種,又有赤黑色者。 《韻會小補》粱,粟類,米之善者,五穀之長,今人多種粟而少種粱,以其損地力而收穫少也。 《爾雅·釋草註》虋,赤粱粟。芑,白粱粟。 《周禮·天官》犬宜粱。 《疏》犬味酸而溫,粱米味甘而微寒,氣味相成,故云犬宜粱。 《廣志》有具粱、解粱,有遼東赤粱。 《本草》白粱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益氣,有襄陽竹根者最佳。黃粱出靑、冀。 《杜甫·贈衞八處士詩》夜雨翦春韭,新炊閒黃粱。 《註》《本草》香美逾諸粱,俗呼竹根黃。 又莠類曰粱。 《爾雅·釋草》稂,童粱。 《註》莠類。 《疏》稂,一名童粱。 《集韻》或作梁。
『子』《唐韻》卽里切《集韻》《韻會》《正韻》祖似切,𠀤音梓。 《說文》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入,以爲稱。 《徐鍇曰》十一月夜半,陽氣所起。人承陽,故以爲稱。 又《廣韻》息也。 《增韻》嗣也。 《易·序卦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 《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天子之子曰元子。 《書·顧命》用敬保元子釗。 又《儀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 又凡適長子曰冢子,卽宗子也。其適夫人之次子,或衆妾之子,曰別子,亦曰支子。 《禮·曲禮》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 又男子之通稱。 《顏師古曰》子者,人之嘉稱,故凡成德,謂之君子。 《王肅曰》子者,有德有爵之通稱。 又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見《禮記·曲禮》。 又卿之妻曰內子。 《儀禮·有司徹註》內子不薦籩。 又《禮·檀弓》兄弟之子猶子也。 又《前漢·嚴助傳註》令子出就婦家爲贅壻,曰贅子。 又人君愛養百姓曰子。 又辰名。 《爾雅·釋天》太歲在子曰困敦。 《前漢·律歷志》孳萌於子。 又《禮·王制》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疏》子者,奉恩宣德。 又左庶子,中庶子,官名。 又國名。 《括地志》子城,在渭州莘城縣。 又長子,縣名。周史辛甲所封,後爲趙邑,屬上黨。 又姓。 《史記·殷本紀》契,母吞鳦子而生,故曰子氏。 又複姓。 《左傳》鄭大夫子人氏,魯大夫子服氏,子家氏。 又子細,猶分別。 《北史·源思禮傳》爲政當舉大綱,何必太子細也。 《正字通》子讀若薺,方語別也。俗作仔細。 又去聲,才四切。 《中庸》子庶民也。徐邈讀。 又與慈通。 《禮·樂記》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 《韓詩外傳》子諒作慈良。 又叶濟口切,音走。 《前漢·班固敘傳》侯王之祉,祚及孫子。公族蕃衍,枝葉暢茂。茂音某。 又叶子德切,音則。 《詩·豳風》旣取我子,無毀我室。 《楊愼·古音叢目》與朱傳同。
『弟』《廣韻》徒禮切《集韻》《韻會》《正韻》待禮切,𠀤第上聲。 《說文》朿韋之次第也。 《釋名》弟,第也,相次第而上也。 《廣韻》今爲兄弟字。 《爾雅·釋親》男子先生爲兄,後生爲弟。 《書·君𨻰》惟孝友于兄弟。 又與悌通。 《廣雅》弟,順也,言順於兄。 《禮·曲禮》僚友稱其弟也。 又易也。 《廣韻》愷悌,一作豈弟。 《詩·齊風》齊子豈弟。 《傳》豈,樂也。弟,易也。 又《廣韻》特計切《集韻》《韻會》《正韻》大計切,𠀤音第。義同。◎按《集韻》以兄弟、豈弟之弟爲上聲,孝弟之弟爲去聲,據《廣韻》薺、霽二韻,弟俱訓兄弟,霽韻悌訓孝悌,又上聲。宋禮部韻,悌訓愷悌,上去二聲通押。則兄弟、豈弟、孝弟,俱可通用上去二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