膺图受箓


   见“膺箓受图”。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īng tú shòu zhāng
成语注音 一ㄥ ㄊㄨˊ ㄕㄡˋ ㄓㄤ
成语简拼 ytsz
常用程度 一般
成语繁体 膺圖受籙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见“膺箓受图”。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典故

见“应醿受图”。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稷契身佐唐虞,有大功於天地,商武姬文,所以~。”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胸:义愤填~。 接受,承当:~选(当选)。~赏。~受。荣~。 讨伐,打击:~惩。

接纳别人给的东西:接~。感~。~精。~权。~托。~降。~益。~业(a.跟随老师学习;b.学生对老师自称)。~教。~领。~聘。~理。 忍耐某种遭遇:忍~。~苦。~制。~窘。~累(受到劳累)。 遭到:遭~。~害。~挫。~屈。~辱。~阻。 适合,中:~吃。~看。~听。~使。

帝王自称其所谓天赐的符命之书,作为御制天下的凭证。 簿籍:鬼~。 道教记载上天神名的书。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膺』

《唐韻》《集韻》《韻會》𠀤於陵切,音應。 《說文》胷也。 《史記·趙世家》大膺,大胷,修下而馮。  又《爾雅·釋言》親也。 《禮·少儀》執箕膺擖。 《註》膺,親也。  又《正韻》當也。 《書·武成》誕膺天命,以撫方夏。 《傳》膺,當也。  又受也。 《楚辭·天問》撰體協脅。鹿何膺之。 《註》膺,受也。  又《韻會》馬帶也。 《詩·秦風》虎韔鏤膺。 《傳》膺,馬帶也。  又《大雅》鉤膺濯濯。 《傳》鉤膺,樊纓也。  又《增韻》擊也。  又《集韻》於證切,英去聲。胷也。 《禮·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釋文》徐邈讀。  又《釋名》膺,壅也。氣所壅塞也。 《正字通》黃庭經,舌下𤣥膺生死岸。陶弘景讀壅。

『受』

《唐韻》殖酉切《集韻》《韻會》《正韻》是酉切,𠀤音壽。 《說文》相付也。 《玉篇》得也。 《易·旣濟》實受其福。 《詩·大雅》受天之祜。  又承也。 《李適之法觀禪師𥓓銘》孰承最上,密受居多。  又盛也。 《杜甫詩》野航恰受兩三人。  又容納也。 《論語》君子不可以小知,而可大受也。  又《正字通》神呪切,收去聲。 《詩·小雅》投畀有北,有北不受。叶下昊。昊,許𠋫切。○按受字《韻書》無去聲。  又叶音暑。 《張衡·誚靑衣賦》晏嬰潔志,不顧景女。乃雋不疑,奉霍不受。 《韻會》毛氏曰:从𠬪从冖。俗或作𤓾,非。𤓾音胡到切,下从丈。

『箓』

《廣韻》《集韻》𠀤盧谷切,音祿。 《說文》竹高篋也。 《集韻》簏或从彔。通作盝。 《廣韻》力玉切《集韻》《韻會》龍玉切《正韻》盧谷切,𠀤音祿。籍也。  又圖籙。 《張衡·東京賦》高祖膺籙受圖,順天行誅。  又《集韻》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