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有四肘


   比喻不凡的相貌。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bì yǒu sì zhǒu
成语注音 ㄅ一ˋ 一ㄡˇ ㄙˋ ㄓㄡˇ
成语简拼 bysz
常用程度 一般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不凡的相貌。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幼学琼林 卷二 身体类》:“耳有三漏,大禹之奇形,臂有四肘,成汤之异体。”


成语典故

《幼学琼林?卷二·身体类》:“耳有三漏,大禹之奇形,臂有四肘,成汤之异体。”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从肩到手腕的部分:~力。~腕。~肘。左膀右~。助你一~之力。

〔胳~〕见“胳”。

存在:~关。~方(得法)。~案可稽。~备无患。~目共睹。 表示所属:他~一本书。 表示发生、出现:~病。情况~变化。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一丈多深。 表示大、多:~学问。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劳。~请。 无定指,与“某”相近:~一天。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夏。~宋一代。

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方。~边。~序(即“四季”)。~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

上臂与前臂相接处向外凸起的部分:胳膊~儿。掣~(捉住其肘,喻阻挠别人做事)。~子(a.肘;b.指食品的猪腿上半部)。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臂』

《唐韻》《集韻》《韻會》𠀤𤰞義切,音嬖。 《說文》手上也。 《廣韻》肱也。 《增韻》腕也。 《正字通》今謂自肩至肘曰臑,自肘至腕曰臂。 《釋名》臂,裨也,在旁曰裨也。 《又》殿也,高厚有殿遌也。 《山海經》大荒之中有人,反臂,名曰天虞。 《又》長臂國,捕魚水中,兩手各操一魚。  又牲之肩脚亦謂臂。 《禮·少儀》大牢則以牛左肩臂臑,折九箇。 《疏》臂臑,謂肩腳也。

『有』

《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𠀤音友。 《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 《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  又《玉篇》不無也。 《易·大有疏》能大所有。  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  又《詩·商頌》奄有九有。 《傳》九有,九州也。  又《左傳·桓三年》有年。 《註》五穀皆熟書有年。  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  又姓。 《論語》有子。 《註》孔子弟子有若。  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 《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詩·邶風》不日有曀。 《註》有,又也。  又《韻補》叶羽軌切。 《前漢·敘傳》文豔用寡,子虛烏有。寄言淫麗,託風終始。  又叶演女切。 《徐幹·齊都賦》主人盛饗,期盡所有。三酒旣醇,五齊惟醹。

『四』

《唐韻》《集韻》𠀤息利切,音泗。 《說文》囗,四方也。八,別也。囗中八,象四分之形。  又《玉篇》隂數次三也。 《正韻》倍二爲四。 《易·繫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又》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又姓。 《正字通》宋有四象,慶元閒知汀州府。  又《正字通》今官司文移變四作肆,防詐譌𥨥易,非四之本義也。  又《集韻》息七切,音悉。關中謂四數爲悉。○按《正字通》云平聲音司,引《樂譜》四五讀司烏,不知此特口變易,非四有司音也。《正字通》誤。

『肘』

《唐韻》《集韻》陟柳切《韻會》陟肘切《正韻》止酉切,𠀤音帚。 《說文》臂節也。从𠕎从寸。寸,手寸口也。 《徐曰》寸口,手腕動脈處也。 《詩·小雅·如矢斯棘箋》如人挾弓矢,戟其肘。 《禮·玉藻》袂可以回肘。  又《深衣》袼之高下,可以運肘。 《左傳·成二年》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  又《釋名》肘,注也。可隱注也。  又《正字通》爲人捉其肘而留之,亦曰肘。 《後漢·孔融傳》欲命駕,數數被肘。 《杜甫·遭田家泥飮美嚴中丞詩》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鄰叟。高聲索果栗,欲起時被肘。  又書名。 《前漢·藝文志》彊弩將軍王圍肘法五卷。 《抱朴子·地眞卷》崔文子肘後經。  又《韻會》一曰一肘二尺,一曰一尺五寸爲一肘,四肘爲一弓,三百弓爲一里。 《集韻》或作䏔。通作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