臼中无釜


   臼:石制的舂米工具;釜:锅。已经没有锅了,只能在石臼中做饭。比喻妻子已死。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iù zhōng wú fǔ
成语简拼 jzwf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臼:石制的舂米工具;釜:锅。已经没有锅了,只能在石臼中做饭。比喻妻子已死。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梦》:“江淮有王生者,榜言解梦。贾客张瞻将归,梦炊于臼中。问王生。生曰:‘君归不见妻矣,臼中炊,固无釜也。’贾客至家,妻果卒已数日。”


成语典故

梦兆妻死的故事。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八:“江淮有王生者,榜言解梦。贾客张瞻将归,梦炊于臼中。问王生,生言:‘君归不见妻矣。臼中炊,固无釜也。’贾客至家,妻果卒已数月。”釜:锅子。参见“炊臼之梦”条。 主谓 炉灶上没有摆放锅子。比喻妻子已死,生活不定。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梦》:“江淮有王生者,榜言解梦,贾客张瞻将归,梦炊于臼中。问王生。生曰:‘君归不见妻矣,臼中炊,固无釜也。’贾客至家,妻果卒已数日。”△多用于表示人对亲人思念的真切心情。→中馈犹虚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舂米的器具,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间凹下。 形状像臼的:~齿。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心。当(dàng)~。~原。~华。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房~。~饱。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辍(中途停止进行)。~等。~流砥柱。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 特指“中国”:~式。~文。 适于,合于:~看。

恰好合上:~选。~奖。~意(会意,满意)。 受到,遭受:~毒。~计。 科举考试被录取:~举。~状元。

古代的一种锅:~底抽薪。破~沉舟。 中国春秋战国时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标准不一。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臼』

《廣韻》其九切《集韻》《韻會》《正韻》巨久切,𠀤音咎。 《說文》舂也。本作𠚒,隷省作臼。古者掘地爲臼,其後穿木石。象形,中象米。 《徐曰》臼字中四注,與函字下,鼠字上,及古文齒字,皆偶相似而非也。 《世本》雍父作臼。 《呂氏春秋》赤冀作臼。 《易·繫辭》斷木爲杵,掘地爲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 《沈約·捉搦歌》粟榖難舂付石臼。 《柳宗元詩》日午夢覺無餘聲,山童隔竹敲茶臼。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杵臼四星,在危南。 《註》杵臼三星,在丈人星旁,主軍糧。  又地名。 《左傳·僖二十四年》濟河圍令狐,入桑泉,取臼衰。 《註》解縣東南有臼城。  又水名。 《左傳·定五年》將涉于成臼。 《註》江夏竟陵縣有臼水,出𦖂屈山,西南入漢。 《後漢·章帝紀》罷常山,呼沱石臼河漕。 《註》石臼,河名也,在今定州唐縣東北。  又山名。 《山海經》踵臼之山,無草木。  又鳥名。 《讀曲歌》打殺長鳴雞,彈去烏臼鳥。  又樹名。 《古西洲曲》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  又姓。 《左傳》華謳家臣臼任。  又《韻補》叶敞呂切,音處。 《韓愈·元和聖德詩》遂自顚倒,若杵投臼。叶下渚。

『中』

《唐韻》陟弓切《集韻》《韻會》《正韻》陟隆切,𠀤音忠。 《書·大禹謨》允執厥中。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 《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  又《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 《註》舉中氣也。  又司中,星名。在太微垣。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  又《前漢·律歷志》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秋爲隂中,萬物以成。  又中央,四方之中也。 《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 《註》洛爲天地之中。 《張衡·東京賦》宅中圓大。  又正也。 《禮·儒行》儒有衣冠中。 《周禮·秋官·司刺》以此三法者求民情,斷民中,施上服下服之罪。 《註》斷民罪,使輕重得中也。  又心也。 《史記·韓安國傳》深中寬厚。  又內也。 《易·坤卦》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又《老子·道德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又半也。 《列子·力命篇》得亦中,亡亦中。 《魏志·管輅傳》鼓一中。 《註》猶言鼓一半也。  又成也。 《禮·禮器》因名山升中于天。 《註》中,猶成也。燔柴祭天,告以諸侯之成功也。  又滿也。 《前漢·百官表》制中二千石。 《註》謂滿二千石也。 《索隱》漢制,九卿已上,秩一歲,滿二千石。  又穿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中其莖。 《註》謂穿之也。  又盛算器。 《禮·投壺》主人奉矢,司射奉中。 《註》士鹿中,大夫兕中,刻木如兕鹿而伏,背上立圓圈,以盛算也。  又《禮·深衣註》衣有表者,謂之中衣。與衷通。  又俚語。以不可爲不中。 《蕭參希通錄》引左傳成公二年,無能爲役。杜預註:不中爲之役使。  又《禮·鄕飲酒義》冬之爲言中也。中者,藏也。  又姓。漢少府卿中京。  又中行,中英,中梁,中壘,中野,皆複姓。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陟仲切,音妕。矢至的曰中。 《史記·周本紀》養由基去柳葉百步,射之,百發百中。  又著其中曰中。 《莊子·達生篇》中身當心則爲病,猶醫書中風,中暑是也。  又要也。 《周禮·春官》凡官府鄕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 《註》謂治職簿書之要也。  又應也。 《禮·月令》律中大簇。 《註》中猶應也。  又合也。 《左傳·定元年》季孫曰:子家子亟言於我,未嘗不中吾志也。  又《類篇》《正韻》𠀤直衆切。與仲通。 《禮·月令》中呂,卽仲呂, 又讀作得。 《周禮·地官》師氏掌國中失之事。 《註》故書中爲得。陸德明云:中,杜音得。  又《韻補》叶陟良切,音章。師古曰:古讀中爲章。 《吳志·胡綜傳·黃龍大牙賦》四靈旣布,黃龍處中。周制日月,是曰太常。  又叶諸仍切,音征。 《劉貢父·詩話》關中讀中爲𤇏。 《詩·大雅》泉之竭兮,不云自中。叶上頻。 《班固·高祖泗水亭𥓓》天期乗祚受爵漢中。叶下秦。古東韻與庚陽通。 俗讀中酒之中爲去聲。中與之中爲平聲。◎按《魏志·徐邈傳》:邈爲尚書郞,時禁酒。邈私飮沈醉,趙達問以曹事,曰中聖人。時謂酒淸爲聖人,濁者爲賢人。蘇軾詩:公特未知其趣耳,臣今時復一中之。則中酒之中,亦可讀平聲。《通鑑》:周宣王成中與之名,註:當也。杜詩: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與年。則中與之中亦可讀去聲。

『无』

《唐韻》武夫切,音巫。 《說文》𣞣,亡也。奇字,无通𣞣。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易·乾卦》无咎。 《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 《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 《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𠀤音巫。 《說文》亡也。 《玉篇》不有也。 《書·舜典》剛而無虐,𥳑而無傲。  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 《註》虛無皆有閒隙。 《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 《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 《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 《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 《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 《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書,無逸。 《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 《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 《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𣞣本古文蕃𣞣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〇按說文𣠮,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𣞣,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釜』

《廣韻》扶雨切《集韻》奉甫切,𠀤音父。 《說文》鬴,或作𨥏。俗省作釜。 《古史考》黃帝始作釜。 《易·說卦傳》坤爲釜。 《疏》取其化生成熟也。 《詩·召南》維錡及釜。 《註》有足曰錡,無足曰釜。 《釋文》釜,符甫反。  又量名。 《論語》與之釜。 《左傳·昭二年》豆區釜鍾,四升爲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則鍾。 《註》釜,六斗四升,鍾,六斛四斗。  又山名。 《史記·封禪書》黃帝合符釜山。 《括地志》釜山,在嬀州懷戎縣北。  又《水經注》西海鹽池北,西王母有石室石釜。  又《韻補》叶府九切,音缶。 《蘇轍·土牛詩》土牛適成象,逡巡見屠剖。田家挽雙角,歸理鏁絲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