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尖锐,锋利。快:锐利,爽快。形容口舌伶俐,说话爽快。也指说话尖刻,不肯让人。
元·无名氏《独角牛》第二折:“山海也似冤仇,我和他劈什么排,不是我舌尖口快。”
尖:尖锐,锋利。快:锐利,爽快。形容口舌伶俐,说话爽快。也形容说话尖刻,不肯让人。《元曲选外编.无名氏〈独角牛〉第二折》:“山海也似冤仇我和他劈甚么排,不是我舌尖口快。”(劈排:劈排放对,即两人对擂比试拳脚高下。) 并列 说话很尖刻,不肯让人,或口舌伶俐,说话爽快。元·单本《独角牛》:“山海也似冤仇,我和他劈什么排(劈排:比拳脚功夫),不是我~。”△褒义。用于形容口才好,亦作贬义用于指利口伤人。→舌如利刃 舌剑唇枪 ?拙口钝腮
人或动物嘴里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头。~耕(a.指读书勤奋;b.旧时学者授徒,依口说谋生,好像农夫耕田得粟)。唇枪~剑。 语言辩论的代称:~战(激烈议论)。 像舌头的东西:帽~。火~。 铃或释中的锤。 指箭靶两旁上下伸出的部分。
锐利的末端或细小的部分:~锐。~刻(说话尖酸刻薄)。~酸。打~。~端。 感觉敏锐:眼~。 声音高而细:~脆。~嫩。 出类拔萃的人或事物:技术~子。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 破裂的地方:~子。
速度大,与“慢”相对:~车。~件。~步。~速。~捷。~马加鞭。 赶紧,从速:赶~。 将,就要;接近:天~亮了。 灵敏:他脑子真~。眼明手~。 锐利,锋利,与“钝”相对:王麻子刀剪真~。 爽利,直截了当:爽~。心直口~。~人~语。 高兴舒服:~乐。~意。痛~。愉~。~感。~事。~慰。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食列切,然入聲。 《說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別味者也。 《徐曰》凡物入口,必于於舌。 《六書精薀》舌以卷舒爲用,口以開闔爲用,各一其隂陽也。 《釋名》舌,卷也,可以卷制食物,使不落也。 《又》舌,泄也,舒泄所當言也。 《易·說卦》兌爲口舌。 《疏》口舌,爲言語之具也。 《詩·大雅》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 又射侯上下个曰舌。 《儀禮·鄕射禮》倍中以爲躬,倍躬以爲左右舌。 《註》居兩旁謂之个,左右出謂之舌。 又言也。 《揚子·太𤣥經》吐黃酋舌。 《註》舌,言也。 又姓。 《姓纂》越大夫舌庸。 又羊舌,複姓。 《左傳·閔二年》狐突欲行。羊舌大夫曰:不可。 《疏》羊舌,氏也。爵爲大夫。 又官名。 《周語》坐諸門外,而使舌人體委與之。 《註》舌人,能達異方之志,象胥之官也。 又國名。 《淮南子·地形訓》穿𦙄民,反舌民。 《註》反舌民,不可知而自相曉。一說舌本在前,不向喉,故曰反舌也。南方之國名也。 《山海經》歧舌國在其東。一曰在不死民東。 《註》其人舌皆岐。或云:支舌也。 又草名。 《爾雅·釋草》萿,麋舌。 《註》今麋舌草春生葉,有似於舌。 又《博雅》燕薁,蘡舌也。 又《正字通》牛舌,芣苢。別名江東呼蝦蟇衣,山東名牛舌。 又鳥名。 《禮·月令》仲夏之月,反舌無聲。 《註》反舌,百舌鳥。 《淮南子·說山訓》人有多言者,猶百舌之聲。 《註》百舌,鳥名。能易其舌,效百鳥之聲,故曰百舌也。 又無舌,蟲名。 《本草註》一名益符,主閉。 又長舌,獸名。 《山海經》長舌山有獸,名長舌,狀如禺,四耳,出則郡多水。 又《韻補》叶商刮切,音殺。 《詩·大雅》出納王命,王之喉舌。賦政于外,四方爰發。 又叶食僞切,音逝。 《郤正釋譏》家挾殊議,人懷異計。縱橫者欲披其胷,徂詐者暫吐其舌。
『尖』《廣韻》《集韻》子廉切《韻會》《正韻》將廉切,𠀤音漸。 《說文》楔也。本作櫼。 《徐曰》謂簪也,㨝也,从小下大,爲櫼字。今作尖,末銳也,小也。 《杜甫·送張參軍赴蜀州詩》兩行秦樹直,萬點蜀山尖。 又《韓愈·苦寒詩》萌芽夭勾尖。 又《五代史》李崧言,鎭太原非石敬塘不可。敬塘深德之,曰:爲浮圖者,必合其尖,蓋欲崧始終成巳也。 玉尖,十尖,指也。 《楊維楨詩》玉尖搦管蘸香雲。 《又》十尖盡換紅鴉觜。 又尖尖。 《章孝標詩》還似天台新雨後,小峯雲外碧尖尖。
『口』《唐韻》苦后切《集韻》《韻會》去厚切《正韻》苦厚切,𠀤𡨥上聲。 《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易·頤卦》自求口食。 《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 又戸口。 《孟子》數口之家。 《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 又《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 又姓。 《唐韻》今同州有之。 《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 又古口,複姓。 《正字通》漢有古口引。 又壺口,山名。 《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 又谷口,地名。 《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 《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 又列口,縣名。 《前漢·地理志》樂浪郡,列口縣。 又《史記·倉公傳》切其脉時,右口氣息。 《註》右手寸口也。脉經,從魚際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 又《韻補》苦動切,音孔。 《釋名》口,空也。空上聲。 又叶康杜切,音苦。 《詩·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前漢·溝洫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宋玉·風賦》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戸。◎按唐韻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韓文考異云:今建州人謂口爲苦,走爲祖。雖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與古暗合也。是直以爲口當讀作苦,非止叶音矣。 又叶恪侯切,音彄。 《梁法雲·三洲歌》三洲斷江口,水從窈窕河傍流。
『快』《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苦夬切,音塊。 《說文》喜也,从心夬聲。 《廣韻》稱心也,可也。 《後漢·蓋勳傳》王允曰:欲得快,司隸校尉,誰可作者。 又《增韻》爽快也,急疾也。 又《戰國策》恭于敎而不快。 《註》謂縱逸也。 又《輟耕錄》世謂有疾曰不快。 《後漢·華佗傳》體有不快。 又姓。 又叶窺貴切,音愧。 《易·旅卦》心未快也,叶旅于處,未得位也。 《揚子·太𤣥經》不宴不雅,禮樂廢也。拂繫絕纗,心誠快也。 本作𢘦。俗省作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