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芋魁饭豆”。清 唐孙华《夏日园居杂咏》之十:“苦草王瓜随地满,芋魁豆饭一生过。”
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一年生栽植培。地下有肉质的球茎,含淀粉很多,可供食用,亦可药用。俗称“芋奶”、“芋艿”、“芋头”。 指“马铃薯”:洋~。 指“甘薯”:山~。 指“荸荠”:乌~。
为首的,居第一位的:~首。~星(a.北斗星中第一星,又第一星至第四星的总称;b.中国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元。罪~祸首。夺~。 高大:身~力壮。~梧。~伟。
双子叶植物的一科,木本、草本植物都有,如“紫檀”、“槐树”、“黄豆”、“绿豆”、“红豆”、“豌豆”、“落花生”等,日常统称豆类植物,亦指这些植物的种子:~科。~子。~荚(豆角儿)。~浆。~绿。煮~燃萁。目光如~。 形状像豆粒的东西:土~儿。 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俎~。 姓。
煮熟的谷类食品:大米~。 泛指人每天定时分次吃的食物:早~。~菜。~馆。~量。酒囊~袋。 吃饭,或给人饭吃:“~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喂牲畜:~牛。
《唐韻》《韻會》王遇切《集韻》王矩切《正韻》羊茹切,𠀤音羽。 《說文》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芋也。 《續博物志》芋以十二子爲衞,應月之數也。 《史記·項羽本紀》士卒食芋菽。 《索隱註》芋,蹲鴟也。 又《儀禮·士喪禮註》齊人或名全菹爲芋。 又《廣韻》雲俱切,音于。草盛貌。 又《集韻》《韻會》匈于切《正韻》休居切,𠀤音吁。 《揚子·方言》大也。 《詩·小雅》君子攸芋。 《註》香于反。 又火吳反。或作吁。 又陳有芋尹,見《左傳》蓋以鳥名官。
『魁』《廣韻》苦回切《集韻》《韻會》《正韻》枯回切,𠀤音恢。魁帥。 《書·胤征》殲厥渠魁。 《傳》魁,帥也。 《禮·檀弓》不爲魁。 《註》魁,猶首也。 又《博雅》大也。 《史記·孟嘗君傳》始以薛公爲魁然也。今視之,乃眇小丈夫耳。 又《莊子·庚桑楚》人見其跂,猶之魁然。 《註》魁,安也。一曰主也。 又《博雅》魁岸,雄傑也。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魁枕參首。 《註》魁,北斗第一星也。 《後漢·郡國志》魁方杓。 《註》春秋緯曰:瑤光第一至第四爲魁。 又蜃蛤也。 《儀禮·士冠禮》素積白屨,以魁柎之。 《註》魁,蜃蛤柎注也。 《疏》以魁蛤灰柎之者,取其白耳,魁,卽蜃蛤一物。 又姓。 又小阜。 《周語》以爲魁陵。 《註》小阜曰魁。 又與塊同。 《前漢·東方朔傳》魁然無徒。 《註》師古曰:魁讀曰塊。 又與科同。 《後漢·東夷傳》大率皆魁頭露紒。 《註》魁頭,猶科頭也。謂以髮縈繞成科結也。 又《集韻》苦猥切,音磈。魁瘣,大枝節盤結也。
『豆』《唐韻》徒𠋫切《集韻》《韻會》《正韻》大透切,𠀤音竇。 《說文》古食肉器也。 《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 《書·武成》執豆籩。 《詩·小雅》爲豆孔庶。 《公羊傳·桓四年》諸侯曷爲必田狩。一曰乾豆。 《註》豆,祭器,狀如鐙。 《禮·明堂位》夏后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獻豆。 《註》楬,無異物之飾也。獻音娑,疏刻之也。 又《禮器》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又《鄕飮酒義》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旊人爲豆,實三而成觳,崇尺。 《註》崇,高也。豆實四升。 《史記·樂書》簠簋俎豆,禮之器也。 又《揚子·方言》𨻰、楚、宋、衞謂桮𥯛爲豆籠。 《註》盛桮器籠也。 《集韻》或作梪、䇺。 又《韻略》穀也。 《博雅》大豆,菽也。小豆,荅也。 《周禮·天官·大宰·三農生九穀註》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爲九穀。 《禮·投壷》壷中實小豆焉,爲其矢之躍而出也。 《干寶·晉書》駑馬戀棧豆。 又《博雅》天豆,雲實也。 又巴豆、海紅豆,皆藥名,出巴蜀。 又相思子一名紅豆。 又土芋一名土豆。皆菽豆別一種也。俗作荳,非。 又《說苑·辨物篇》十六黍爲一豆,六豆爲一銖,二十四銖爲一兩。 又官名。 《南齊書·魏虜傳》北魏置九豆和官。 又地名。 《北史·周文帝紀》文帝伐魏,至盤豆,拔之。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隴右道有白豆州。 又姓。漢光武時,關內侯豆如意,後魏長廣王豆代田。 又複姓。北周豆盧寧,本姓慕容氏,歸魏,賜姓豆盧氏。 又三字姓。北魏次南有紇豆陵氏。 又《正韻》當口切,音斗。 《玉篇》量名。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食一豆肉,飮一豆酒。 《註》豆,當爲斗。毛居正曰:豆,古斗字。如《左傳·昭三年》豆、區、釜、鍾之類,當音斗。後人誤讀爲俎豆之豆。斗斛之斗又作㪷,蓋譌倂耳。 又《字彙補》思留切,讀作羞。 《周禮·天官·腊人》凡祭祀共豆脯。 《註》脯非豆實,豆當爲羞,聲之誤也。 《釋文》豆,音羞。 又《韻補》叶動五切,音杜。 《柳宗元·牛賦》皮角見用,肩尻莫保。或穿緘縢,或實俎豆。豆叶保,保音補。 又叶田故切,讀作渡。 《詩·小雅》儐爾籩豆,飮酒之飫。兄弟旣具,和樂且孺。 《音學五書》豆叶孺。 又山名。 《後漢·郡國志》唐縣有都山。一名豆山。今關中人讀豆爲渡。 《說文》豎、侸、裋皆以豆得聲。樹字从壴,亦以豆得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