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馁:饿。若敖氏的鬼受饿了。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
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馁:饿。若敖氏的鬼受饿了。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
《左传·宣公四年》:“若敖氏之鬼,不其馁尔?”
主谓 若敖,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馁,饥饿。若敖氏的鬼无人祭祀而挨饿。比喻绝嗣无后。语本《左传·宣公四年》:“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二》:“后其子冶游骄纵,竟破其家,流离寄食,若敖之鬼遂馁。”△贬义。用于描写家族的衰败。→孤家寡人 断子绝孙 ?人丁兴旺 人多势众子孙满堂 食指众多。也作“若敖之鬼”。
如果,假如:~果。倘~。假~。天~有情天亦老。 如,像:年相~。安之~素。旁~无人。置~罔闻。门庭~市。 你,汝:~辈。“更~役,复~赋,则何如?” 约计:~干(gān )。~许。 此,如此:“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顺从:“曾孙是~。” 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望洋向~而叹。” 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沐兰泽,含~芳”。~英(“杜若”的花)。 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桑之未落,其叶沃~”。
〔般若〕见“般3”。
出游,闲游:“以~以游”。 古同“熬”,煎熬。 姓。
某些宗教或迷信的人所说的人死后的灵魂:~魂。~魅。~蜮(①鬼怪;②阴险害人的)。 阴险,不光明:~话。~黠。~胎。 对人的蔑称或憎称:酒~。烟~。~子。吝啬~。 恶劣,糟糕(限做定语):~天气。 机灵,敏慧(多指小孩子):~精灵。 表示爱昵的称呼:小~。机灵~。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饥饿:冻~。 没有勇气:气~。自~。~怯。 鱼腐烂:“鱼~而肉败”。
《唐韻》而灼切《集韻》《韻會》《正韻》日灼切,𠀤音弱。 《說文》若,擇菜也。 又《玉篇》杜若,香草。 《楚辭·九歌》采芳洲兮杜若。 《夢溪筆談》杜若,卽今之高良薑。 又順也。 《書·堯典》欽若昊天。 《傳》敬順也。 《詩·小雅》曾孫是若。 又汝也。 《儀禮·士昏禮》勗帥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 《晉語》晉文公謂勃鞮曰:爾爲惠公從余于渭濵,命曰三日,若宿而至。 又如也。 《書·盤庚》若網在綱。 又乃也。 《周語》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 又語辭。 《儀禮·士相見禮》君若降送之,則不敢顧。 《疏》若者,不定之辭也。 又《前漢·武帝紀》民年九十以上,爲復子若孫。 《註》若者,豫及之辭也。 又若若,垂貌。 《前漢·石顯傳》印何纍纍綬若若耶。 又《莊子·秋水篇》向若而歎。 《註》若,海神。 又歲名。 《爾雅·釋天》太歲在丑曰赤奮若。 又若木。 《淮南子·地形訓》若木在建木西。 《楚辭·天問》若華何光。 《註》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華乎。 又水名。 《水經注》若水東南流,鮮水注之。 又姓。 《正字通》漢下邳相若章。 又《廣韻》人者切,音惹。乾草也。 又般若,梵語謂智慧也。 《晉書·曇霍傳》霍持一錫杖,令人跪,曰:此是波若眼。 又《韻會》浮屠所居,西域謂之蘭若。 《柳宗元文》蘭若眞公。 《註》官賜額者爲寺,私造者爲招提、蘭若。 又人賒切,音婼。蜀地名。 《前漢·地理志》若屬南郡,春秋傳作鄀。 《唐韻古音》讀汝三略,尊𤰞相若,强弱相虜。古人讀若字爲汝,故傳記之文,多有以若爲汝者。《史記·項羽本紀》云:吾翁卽若翁,《漢書》云吾翁卽汝翁,此可據也。
『敖』《廣韻》五勞切《集韻》《韻會》《正韻》牛刀切,𠀤音遨。 《說文》作𢾍,游也。从出从放。 《集韻》隷作敖。 《博雅》遊敖,戲也。 《詩·邶風》以敖以遊。 《釋文》敖,亦作遨。 又《詩·衞風》碩人敖敖。 《傳》敖敖,長貌。 《箋》猶欣欣也。 又《左傳·昭十三年》葬子千于訾,實訾敖。 《註》無號諡者,楚皆謂之敖。 又《爾雅·釋訓》敖敖,傲也。 《疏》大雅板篇云:聽我嚻嚻。毛傳云:猶謷也。敖謷嚻音義𠀤同。 又地名。 《詩·小雅》搏獸于敖。 《傳》敖,鄭地,今近滎陽。 《左傳·宣十二年》晉師在敖鄗之閒。 《註》敖鄗二山,在滎陽縣西北。 又姓。 《廣韻》顓頊,大敖後。 又與熬同。 《荀子·富國篇》天下敖然,若燒若焦。 又與螯同。 《荀子·勸學篇》蟹六跪而二敖。 《註》敖,蟹首上如鉞者。 又與嗷同。 《荀子·彊國篇》百姓讙敖。 《註》敖,喧噪也。 又《集韻》《正韻》𠀤魚到切。同傲。慢也。 《詩·小雅》彼交匪敖。 《註》不敖慢。 《禮·曲禮》敖不可長。 《疏》敖者,矜慢在心之名。 《爾雅·釋言》敖,憮,傲也。 又《史記·天官書》箕爲敖客。 《註》敖,調弄也。 又《博雅》傲,妄也。 《說文》从攴作敖。敖字原从攴作。
『鬼』《唐韻》《集韻》《韻會》𠀤居偉切,音詭。 《說文》人所歸爲鬼。从人,象鬼頭。鬼隂气賊害,从厶。 《爾雅·釋訓》鬼之爲言歸也。 《詩·小雅》爲鬼爲蜮。 《禮·禮運》列於鬼神。 《註》鬼者精魂所歸。 《列子·天瑞篇》精神離形。各歸其眞,故謂之鬼。鬼,歸也。歸其眞宅。 又《易·旣濟》高宗伐鬼方。 《詩·大雅》覃及鬼方。 《傳》鬼方,遠方也。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輿鬼鬼祠事,中白者爲質。 《註》輿鬼,五星,其中白者爲質。 又姓。 《前漢·郊祀志》黃帝得寶鼎,冕侯問於鬼臾區。 《註》黃帝臣也。 又國名。 《山海經》鬼國在負二之尸北。 又烏鬼。 《杜甫·遣悶詩》家家養烏鬼。 《漫叟詩話》川人家家養猪,每呼猪作烏鬼聲,故謂之烏鬼。 《夢溪筆談》夔州圖經稱,峽中人皆養鸕鷀,以繩繫頸使捕魚,得則倒提出之,謂之烏鬼。 《元微之江陵詩》病賽烏稱鬼。 《自註》南人染病,競賽烏鬼。 又《揚子·方言》虔儇,慧也。自關而東趙魏之閒謂之黠。或謂之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