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柔吐刚


   柔:软;刚:硬。吃下软的,吐出硬的。比喻怕强欺软。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rú róu tǔ gāng
成语注音 ㄖㄨˊ ㄖㄡˊ ㄊㄨˇ ㄍㄤ
成语简拼 rrtg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茹柔吐剛
成语英文 devour what is soft and spit out what is hard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柔:软;刚:硬。吃下软的,吐出硬的。比喻怕强欺软。


近义词



成语示例


梁启超《中俄交涉与时局之危机》:“利用我茹柔吐刚之劣根性。”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诗经·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


成语典故

比喻欺软怕硬。宋陆游《上殿札子》:“若夫虐茕独,畏高明,茹柔吐刚,而能使天下治者,自古未之有也。” ●《诗·大雅·丞民》: “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矜: 通 “鳏”。茹: 食。诗赞美周宣王的大臣仲山甫,说他具有不欺软不怕硬,不侮鳏寡,不畏强暴的杰出才德。 见“柔茹刚吐”。《晋书·元帝纪》:“当官软弱,~。”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吃,引申为忍受:~素。~荤。~痛(忍痛)。含辛~苦(原意吃苦辣的东西,引申为忍受辛苦)。~古涵今(接受、包含古今的所有知识)。 臭,败:“以~鱼去蝇,蝇愈至,不可禁”。 柔软:“柔~而寡断。 菜:“菜~有畦”。 根互相牵连的样子:“拔茅~”。 姓。

植物初生而嫩:~荑(初生嫩芽,喻女子白嫩的手)。 软,不硬:~软。~韧。~嫩。~滑。 软弱,与“刚”相对:~懦。~弱。刚~相济。 温和:~顺。~和。~曼(柔和妩媚)。~情。

使东西从口里出来:~痰。吞~。~刚茹柔(吐出硬的,吃下软的;喻欺软怕硬)。 放出,露出:高粱~穗。~故纳新。 说出:~话。一~为快。

内脏里的东西从口里涌出:呕~。上~下泻。 把吞没的东西退出来:~还不义之财。

硬,坚强,与“柔”相对:~强。~直。~烈。~劲(姿态、风格等挺拔有力)。~健。~毅。~决。~正不阿(ē)。~愎自用。 恰好,恰巧:~~(a.恰好;b.才)。~好。 才:~才。~来就走。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茹』

《唐韻》人諸切,音如。 《集韻》《韻會》𠀤忍與切,音汝。 《正韻》而遇切,音孺。 《易·泰卦》拔茅連茹。 《王註》根相牽引貌。 《程傳》根之相連者。  又受也。 《詩·大雅》柔亦不茹。  又食也。 《禮·禮運》茹毛飮血。 《孟子》飯糗茹草。 《莊子·人閒世》不飮酒不茹葷者數月矣。  又食菜曰茹。 《前漢·董仲舒傳》公儀子相魯,食于舍而茹葵。 《主莽傳》不茹園葵。  又啜也。 《爾雅·釋詁》啜,茹也。  又貪也,恣也。 《揚子·方言》吳、越之閒凡貪飮食者謂之茹。 《郭註》今俗呼能粗食者爲茹。  又《說文》茹,飯牛也。 《廣韻》飯馬也。  又度也。 《詩·邶風》不可以茹。 《小雅》玁狁匪茹。 《周頌》來咨來茹。  又柔也。 《屈原·離騷》攬茹蕙以掩涕兮。 《註》茹,柔堧也。  又臭敗也。 《呂氏春秋》以茹魚驅蠅,蠅愈至而不能禁。  又《左思·魏都賦》神蘂形茹。 《註》物自死曰茹。  又菜茹。 《前漢·食貨志》菜茹有畦。 《晉書·地理志》環廬種桑、柘、菜茹。  又草名。 《詩·鄭風》茹藘在阪。 《傳》茅蒐也。 《爾雅·釋草》茹,藘。 《註》今蒨草也。  又水名。 《水經注》澧水,又東茹水注之。  又地名。 《前漢·地理志》上谷郡茹縣。  又陂名。 《魏志·劉馥傳》馥爲揚州刺史,治芍陂及茹陂,以漑稻田。  又姓。 《晉書·五行志》茹千秋爲驃騎咨議。 《通志·氏族略·茹氏註》蠕蠕入中國爲茹氏。◎按茹字有平、上、去三聲,皆于字義無係,如《易》之連茹,王肅音如。《易韻》讀孺,《詩》之匪茹、來茹,箋音汝,徐音如。《前漢·董仲舒傳》茹字音汝,《王莽傳》茹字又音如。唯茹藘茹字,《詩》箋及《爾雅》疏皆音如。茹毛、茹草、茹葷,茹字皆音人庶切,餘音或平或仄,不可泥也。《正字通》以連茹、不茹、茹毛義列于如音,以來茹、形茹等茹列于孺音,非是。

『柔』

《唐韻》耳由切《集韻》《韻會》《正韻》而由切,𠀤受平聲。 《說文》木曲直也。  又柔者剛之反。 《易·說卦》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書·洪範》沈潛剛克,高明柔克。 《老子·道德經》豈非以其柔耶。  又安也。 《書·舜典》柔遠能邇。  又服也。 《左傳·僖二十八年》我得天,楚伏其罪,我且柔之矣。  又草木新生曰柔。 《詩·小雅》薇亦柔止。  又國名。 《前漢·地理志》屬琅邪郡。 俗作𣐱,非。

『吐』

《唐韻》《正韻》他魯切《集韻》《韻會》統五切,𠀤音土。 《說文》寫也。 《玉篇》口吐也。 《詩·大雅》柔則茹之,剛則吐之。 《左傳·僖六年》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史記·魯世家》周公一飯三吐哺。  又《增韻》出也,舒也。 《前漢·劉向傳》發明詔,吐德音。 《唐書·房琯傳》辭吐華暢。  又姓。 《正字通》隋將軍吐萬緒。  又複姓,後魏有吐奚、吐難、吐萬氏。  又《廣韻》湯故切《集韻》《韻會》《正韻》土故切,𠀤音兔。 《廣韻》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