萑苻遍野


   萑苻:春秋时郑国的泽名,曾是盗贼出没之处。遍地都是像萑苻那样的盗贼窝。形容盗匪横行,出没各处,天下不宁。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uán fú biàn yě
成语简拼 hfby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萑苻:春秋时郑国的泽名,曾是盗贼出没之处。遍地都是像萑苻那样的盗贼窝。形容盗匪横行,出没各处,天下不宁。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左传?昭公二十年》:“郑国多盗,敢人于萑苻之泽。”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苻〕中国春秋时郑国沼泽名,据记载,那里密生芦苇,盗贼出没。后因以代指贼之巢穴或盗贼本身。 古代指芦苇一类的植物。

同“莩1”。 姓。

全面,到处:~历(周游)。~布。~及。~野。普~。 量词,次,回:看了三~。

郊外,村外:~外。~景。~游。~趣。~餐。~战。四~。郊~。 界限,范围:分~。视~。 指不当政的地位,与“朝(cháo )”相对:朝~。下~。在~。~史。 不讲情理,没有礼貌:~蛮。粗~。 巨大而非分的欲望:~心。 不受约束:心玩儿~了。 不是人工驯养或栽培的(动物或植物):~生。~兽。~味。~花。~菜。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萑』

《唐韻》職追切,音鵻。 《說文》草多貌。  又草名。茺蔚也。 《爾雅·釋草》萑蓷。 《註》茺蔚,又名益母。  又《集韻》枲未漚者。  又《韻會》胡官切,音桓。 《說文》薍也。 《詩·豳風》八月萑葦。 《疏》初生者爲菼,長大爲薍,成則爲萑。 《周禮·春官》其柏席用萑黼純。 《註》萑,如葦而紉。  又《前漢·息夫躬傳》涕泣流兮萑蘭。 《註》涕泣闌干也。  又鳥名,鴟屬。字从𠁥。詳隹部。

『苻』

《唐韻》防無切《集韻》馮無切,𠀤音扶。 《爾雅·釋草》苻,鬼目。 《註》莖似葛,葉圓而毛,子如耳璫,赤色,叢生。江東人呼鬼目草。  又姓。 《晉書·載記苻洪傳》其先蓋有扈之苗裔,始其家池中蒲生,長五丈,五節,如竹形,因以爲氏。後洪以讖文有草付應王,又其孫堅背有草付字,遂改姓苻氏,自稱三秦王。  又《韻會》芳無切,音孚。草之莩甲。 《史記·律書》甲者,言萬物剖苻甲而出也。 《索隱註》苻甲,猶莩甲也。  又《正韻》薄胡切,音蒲。 《左傳·昭二十一年》鄭子太叔興徒兵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

『遍』

《廣韻》與徧同。詳彳部徧字註。

『野』

《唐韻》羊者切《集韻》《韻會》《正韻》以者切,𠀤音也。 《說文》郊外也。 《易·同人》同人于野,亨。 《疏》野,是廣遠之處。 《詩·魯頌》駉駉牡馬,在坰之野。 《傳》邑外曰郊,郊外曰野。  又《周禮·地官·遂人》掌邦之野。 《註》郊外曰野,此野爲甸稍縣都。  又《周禮·秋官》縣士掌野。 《註》地距王城二百里以外至三百里曰野。  又《韻會》朴野。 《論語》質勝文則野。 《禮·檀弓》故騷騷爾則野。 《疏》田野之人,急切無禮。  又官名。 《左傳·昭十八年》使野司𡨥各保其徵。 《註》野司𡨥,縣士也。 《禮·月令》季春之月,命野虞,毋伐桑柘。 《註》野虞,謂主田及山林之官。  又地名。 《書·禹貢》原隰底績,至于豬野。 《傳》猪野,地名。 《左傳·宣十七年》晉人執晏弱于野王。 《註》野王縣,今屬河內。  又《昭二十五年》齊侯唁公于野井。 《註》濟南祝阿縣東有野井亭。  又鉅野,縣名。見《前漢·地理志》。  又藪名。 《書·禹貢》大野旣豬。 《周禮·夏官·職方氏》河東曰兗州,其山鎮曰岱山,其澤藪曰大野。  又東野,複姓。 《呂氏春秋》東野稷以御見莊公。  又《莊子·逍遙遊》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註》野馬者,遊氣也。  又《博雅》野雞,雉也。  又《廣韻》《正韻》承與切《集韻》上與切。𠀤與墅同。 《集韻》田廬也。 《正韻》此正古墅字,田下已从土,後人以其借爲郊野字,復加土字。  又《集韻》演女切,音與。郊外也。  又《韻補》叶賞呂切,音暑。 《詩·邶風》之子于歸,遠送于野。協上羽下雨。 《左傳·昭二十五年》童謠曰:鸐鵒之羽,公在外野,往饋之馬。馬,音姥。  又叶烏果切,倭上聲。 《後漢·隴坻歌》念我所欲,飄然曠野。登高遠望,涕泣雙墮。  又叶常御切,音樹。 《班固·西都賦》罘網連紘,籠山絡野。列卒周匝,星羅雲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