葭莩之亲


   葭莩:芦苇杆内壁的薄膜。比喻关系疏远的亲戚。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iā fú zhī qīn
成语注音 ㄐ一ㄚ ㄈㄨˊ ㄓ ㄑ一ㄣ
成语简拼 jfzq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葭莩之親
成语英文 remote kinsfolk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葭莩:芦苇杆内壁的薄膜。比喻关系疏远的亲戚。


反义词



成语示例


唐炯是张之洞的大舅子,跟他亦算有葭莩之亲,所以于公于私,他都不能不派人来送信。(高阳《母子君臣》)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汉书·中山靖王传》:“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


成语典故

葭莩(jiāfú夹福):芦苇茎内的白色薄膜。葭莩轻而薄只是附著在芦苇内,比喻远亲。中山靖王刘胜对群臣攻讦同姓诸侯王极为不满,他曾对汉武帝刘彻说:“我虽地位低卑,微薄,仅是一个藩国的小王,但与陛下毕竟是手足兄弟。现在朝中群臣并不是沾亲带故,也谈不到深重的情谊,却相聚起来,结为朋党,攻击宗室诸侯,使皇室成员遭到排斥弃绝,骨肉之情如冰化消释。”后以“葭莩”为典,比喻亲戚关系十分疏远淡薄。 【出典】: 《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传》2422、2424页:“天子置酒,胜闻乐声而泣。问其故,胜对曰:‘……臣虽薄也,得蒙肺附(腑);位虽卑也,得为东藩(fān帆,藩国、藩镇),属又称兄。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群居党议,朋友相为,使夫宗室摈(bìn殡)却,骨肉冰释。’” 【例句】: 汉·班固《汉书·鲍宣传》:“侍中驸马都尉董贤,本无葭莩之亲。” 汉·班固《汉书·王莽传》:“自诸侯王已下,至于吏民,咸知莽上与陛下有葭莩之故。” 南朝梁·沈约《宋书·南郡王(刘)义宣传》:“常谓异姓震主,嫌隙易构;葭莩淳戚,昭亮可期。” 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张员外使君》:“慕友惭连璧,言姻喜附葭。” 唐·温庭筠《开成五年秋以抱疾不得与乡计自伤书怀》:“浪言辉棣萼,何所托葭莩?” 清·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共欢四子,于尧皆葭莩姻娅也。” 偏正 比喻关系已很疏远的亲戚。语出《汉书·中山靖王传》:“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高阳《粉墨春秋》:“报馆中有个同事,跟徐家有~,托他一打听,居然确有其事。”※莩,不读作piǎo。△多用于写亲戚关系。也作“葭莩之末”。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初生的芦苇:~芦。~莩(❶芦苇中的薄膜;❷喻关系疏远的亲戚,如“~~之亲”)。 古同“笳”,一种乐器。

芦苇秆里面的薄膜:葭~。

同“殍”。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有血统或夫妻关系的:~属。~人。~缘。双~(父母)。~眷。 婚姻:~事。 因婚姻联成的关系:~戚。~故。~邻。~朋。 称呼同一地方的人:乡~。 本身,自己的:~睹。~聆。~笔。 感情好,关系密切:~密。相~。~睦。~疏。 用嘴唇接触表示喜爱:~吻。

〔~家〕夫妻双方的父母彼此的关系或称呼(“家”读轻声)。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葭』

《唐韻》古牙切,音嘉。 《說文》葦之未秀者。 《廣韻》蘆也。 《爾雅·釋草》葭,華。 《註》卽今蘆也。 《詩·召南》彼茁者葭。  又葭莩,見莩字註。  又笛也。 《謝靈運詩》鳴葭戾朱宮。 《註》鳴笛引路也。  又水名。 《漢書註》葭水在廣平南和。  又通茄。 《文𨕖註》杜摯《葭賦》。葭今作茄。  又《集韻》何加切,音遐。芙渠葉。本作蕸,或省。  又《唐韻古音》讀姑。 《司馬相如·子虛賦》藏莨蒹葭,東蘠彫胡。  又《毛詩古音攷》音蓑。 《張衡·西京賦》齊栧女,縱棹歌。發引和,校鳴葭。

『莩』

《唐韻》芳無切,音孚。 《前漢·中山靖王傳》今羣臣非有葭莩之親,鴻毛之重。 《註》葭,蘆也。莩者,其𥮉中白皮至薄者也。  又《爾雅·釋草》莩,麻母。 《註》苴麻盛子者。 《儀禮·喪服》小功布衰裳,澡麻帶絰。 《註》澡者,治去莩垢,不絕其本也。  又《唐韻古音》縛謀反。 《集韻》房尤切,𠀤音浮。草名。  又《廣韻》平表切。與殍通。 《孟子》野有餓莩。 《疏》郊野之閒有餓而死者。  又通摽。 《王應麟·詩攷》莩有梅。莩,零落也。 《前漢·食貨志》作𦭼。詳𦭼字註。

『之』

《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