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柳:水杨,秋天凋谢早。多用来比喻身体衰弱或未老先衰。
明·朱之瑜《朱舜水集·答吉弘元常书》:“仆犬马之年,方古人而深愧;蒲柳之质,叹先秋而早零。”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夏天开黄色花(亦称“香蒲”):~黄(蒲的花粉)。~棒。~草。~绒。~扇。 指“菖蒲”:~节。~月(指农历五月)。 庵,用草盖的圆形屋。 古同“匍”,匍伏。 姓。
落叶乔木或灌木,枝柔韧,叶狭长,春天开黄绿色花,种子上有白色毛状物,成熟后随风飞散,种类很多,有“垂柳”、“河柳”、“杞柳”等:~条。~絮。~暗花明。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姓。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本体,本性:物~。流~(流动的不是固体的东西)。实~。~言(实言)。沙~。本~。~点。品~。性~。素~。资~。 朴素,单纯:~朴。~直。 问明,辨别,责问:~疑。~问。~询。对~。 抵押或抵押品:人~。 同“贽”,礼物。
《唐韻》薄胡切。水草,可以爲席。 《禮·玉藻》連用湯履蒲席。 《釋名》蒲,草也。 《周禮·天官·醢人》深蒲。 《詩·大雅》維筍及蒲。 《後漢·劉寬傳》吏人有過,但用蒲鞭罰之。 又《詩·王風》揚之水,不流束蒲。 《陸璣疏》蒲柳有兩種,皮正靑者曰小楊,其一種皮紅者曰大楊。 又《周禮·春官》男執蒲璧。 《註》或以蒲爲瑑飾。 又《禮·明堂位》周以蒲勺。 《註》蒲謂合蒲,當刻勺爲蒲頭,其口微開如蒲草。 又《釋名》草圓屋曰蒲。蒲,敷也。 又人名。 《華陽國志》望帝更名蒲𤰞。 《高士傳》蒲衣,舜時賢人。 《淮南子·人閒訓》蒲且子之巧,亦弗能加也。 又地名。 《春秋·桓三年》齊侯、衞侯胥命于蒲。 又水名。 《水經注》河水又南,合蒲水。 又山名。 《史記·封禪書》有蒲山。 又臺名。 《述異記》東海上有蒲臺,秦王至此縈蒲繫馬。 又姓。 《十六國春秋》符洪家生蒲五丈長,時人異之,謂之蒲家。 又《韻會》通蒱。 《馬融·樗蒲賦》道德旣備,好此樗蒲。 又通匍。 《左傳·昭十三年》懷錦、奉壺、飮冰,以蒲伏焉。 又《類篇》傍各切。與薄通,蒲姑,地名。 《竹書紀年》太戊城蒲姑。 又去聲,蒲萄,果名。 《芥隱筆記》樂天詩:羌管吹楊柳,燕姬酌蒲萄。 又叶頗五切,音浦。 《韻補》《周禮·職方氏》其澤藪曰弦蒲,鄭氏讀上聲,《詩》不流束蒲,叶下戍許。
『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力九切,留上聲。 《說文》小楊也。本作桺。从木丣聲。 《埤雅》柔脆易生,與楊同類。縱橫顚倒植之皆生。 又柳谷,日入處。 《書·堯典》宅西曰昧谷。徐廣云:柳谷。 《宋祁筆記》古文卯本柳字,後借爲辰卯之卯。北本別字,後借爲西北之北。虞翻笑鄭元不識古文,以卯爲昧,訓北曰:北,猶別也。 又星名。 《爾雅·釋天》咮謂之柳。 又車也。服虔曰:東郡謂廣轍車爲柳。李奇曰:大牛車爲柳。鄧展曰:喪車爲柳。 又《爾雅·釋樂》宮謂之重,商謂之敏,角謂之經,徵謂之迭,羽謂之柳。 又侯國名。 《前漢·地理志》屬渤海郡。 又姓。 《姓譜》魯子展之後,食邑于柳,遂以爲氏。○按楊柳一物二種,《毛詩》分而言之者,《齊風》折柳樊圃,《陳風》東門之楊是也。合而言之者,《小雅》楊柳依依是也。《本草》云:楊枝硬而揚起,故謂之楊。柳枝弱而垂流,故謂之柳。《正字通》據古詩南楊北有柳分爲二,非。
『之』《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