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邑三善


   蒲邑:蒲县,在山西隰县。孔子的弟子子路治理蒲邑,孔子称赞他有三善:恭敬、忠信、明察。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pú yì sān shàn
成语简拼 pyss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蒲邑:蒲县,在山西隰县。孔子的弟子子路治理蒲邑,孔子称赞他有三善:恭敬、忠信、明察。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孔子家语?辨政》:“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至廷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


成语典故

孔子弟子子路治理蒲邑,孔子称赞他有三善:恭敬、忠信、明察。《孔子家语.辩政》:“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也,忠信而宽矣。’至廷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蒲邑:今山西隰县。 主谓 蒲邑,地名。三善,指恭敬、忠信、明察。语本《孔子家语·辩政》:“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也,忠信而宽矣!’至廷曰:‘善载由也,明察以断矣!’”田聿月《试论孔子的政治理想》:“~,不仅是孔子对子路政绩的肯定,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的施政观。”△褒义。多用于肯定政绩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夏天开黄色花(亦称“香蒲”):~黄(蒲的花粉)。~棒。~草。~绒。~扇。 指“菖蒲”:~节。~月(指农历五月)。 庵,用草盖的圆形屋。 古同“匍”,匍伏。 姓。

城市,都城:城~。都~。 旧指县:~人(同乡的人)。~庠(明清时称县学)。~宰。 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采~。 古同“悒”,愁闷不安。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心地仁爱,品质淳厚:~良。~心。~举。~事。~人。~男信女。慈~。 好的行为、品质:行~。惩恶扬~。 高明的,良好的:~策。~本。 友好,和好:友~。亲~。和~。 熟悉:面~。 办好,弄好:~后。 擅长,长(cháng )于:~辞令。多谋~断。 赞许:“群臣百姓之所~,则君~之”。 好好地:~待。~罢甘休。 容易,易于:~变。~忘。多愁~感。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蒲』

《唐韻》薄胡切。水草,可以爲席。 《禮·玉藻》連用湯履蒲席。 《釋名》蒲,草也。 《周禮·天官·醢人》深蒲。 《詩·大雅》維筍及蒲。 《後漢·劉寬傳》吏人有過,但用蒲鞭罰之。  又《詩·王風》揚之水,不流束蒲。 《陸璣疏》蒲柳有兩種,皮正靑者曰小楊,其一種皮紅者曰大楊。  又《周禮·春官》男執蒲璧。 《註》或以蒲爲瑑飾。  又《禮·明堂位》周以蒲勺。 《註》蒲謂合蒲,當刻勺爲蒲頭,其口微開如蒲草。  又《釋名》草圓屋曰蒲。蒲,敷也。  又人名。 《華陽國志》望帝更名蒲𤰞。 《高士傳》蒲衣,舜時賢人。 《淮南子·人閒訓》蒲且子之巧,亦弗能加也。  又地名。 《春秋·桓三年》齊侯、衞侯胥命于蒲。  又水名。 《水經注》河水又南,合蒲水。  又山名。 《史記·封禪書》有蒲山。  又臺名。 《述異記》東海上有蒲臺,秦王至此縈蒲繫馬。  又姓。 《十六國春秋》符洪家生蒲五丈長,時人異之,謂之蒲家。  又《韻會》通蒱。 《馬融·樗蒲賦》道德旣備,好此樗蒲。  又通匍。 《左傳·昭十三年》懷錦、奉壺、飮冰,以蒲伏焉。  又《類篇》傍各切。與薄通,蒲姑,地名。 《竹書紀年》太戊城蒲姑。  又去聲,蒲萄,果名。 《芥隱筆記》樂天詩:羌管吹楊柳,燕姬酌蒲萄。  又叶頗五切,音浦。 《韻補》《周禮·職方氏》其澤藪曰弦蒲,鄭氏讀上聲,《詩》不流束蒲,叶下戍許。

『邑』

《集韻》於汲切《集韻》《韻會》乙及切《正韻》一入切,𠀤音浥。 《說文》國也。 《正韻》都邑也。 《釋名》邑,人聚會之稱也。 《史記·五帝紀》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 《周禮·地官·小司徒》四井爲邑,四邑爲丘。  又《載師》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 《註》公邑,謂六遂之餘地。家邑,謂大夫之采地。  又王畿亦稱邑。 《書·湯誓》率割夏邑。 《詩·商頌》商邑翼翼。  又侯國亦稱邑。 《書·武成》用附我大邑周。 《詩·大雅》作邑于豐。  又於邑,氣逆結不下也。 《楚辭·九章》氣於邑而不可止。 《前漢·成帝贊》言之可爲於邑。 《註》於邑,短氣也。  又邑邑,與悒悒通。 《史記·商君傳》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  又複姓。 《廣韻》漢有邑由氏。  又《集韻》《正韻》𠀤遏合切,音姶。阿邑,與阿匼同,諂諛迎合貌。 《前漢·張湯傳》以智阿邑人主,與俱上下。  又叶弋灼切,音藥。 《後漢·杜篤·論都賦》成周之隆,乃卽中洛。遭時制都,不常厥邑。 《說文》从口,音圍,象四境。卪聲。尊𤰞大小有等,故从卪會意。偏旁作阝,俗从口从巴。非。

『三』

《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𡘋颯平聲。 《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 《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又姓。明三成志。  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又去聲。 《韻會》蘇暫切。 《論語》三思而後行。  又本作參。 《博雅》參,三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 《前漢·𠛬法志》秦造參夷之誅。𡘋與三同。  又《韻補》叶疏簪切,音森。 《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

『善』

《廣韻》常演切《集韻》《韻會》《正韻》上演切,𠀤音蟺。 《說文》吉也。 《玉篇》大也。 《廣韻》良也,佳也。 《書·湯誥》天道福善禍淫。  又《詩·鄘風》女子善懷。 《箋》善,猶多也。 《禮·文王世子》嘗饌善,則世子亦能食。 《註》善謂多于前。  又《禮·曲禮·入國不馳註》馳善躙人也。 《疏》善猶好也,車馳則好行刺人也。  又《禮·王制註》善士謂命士也。  又《禮·學記》相觀而善之謂摩。 《疏》善猶解也。  又《禮·少儀》問道藝,曰:子習于某乎,子善于某乎。 《疏》道難,故稱習。藝易,故稱善。  又《前漢·西域傳》鄯善國,本名樓蘭王。  又與單通。 《前漢·匈奴傳》單于曰善于。  又《廣韻》姓也。 《呂氏春秋》善卷,堯師。  又《韻會》《正韻》𠀤時戰切,音繕。 《毛氏曰》凡善惡之善則上聲,彼善而善之則去聲。 《孟子》王如善之是也。○按《玉篇》《廣韻》《集韻》《類篇》善字俱無去聲。  又《正字通》與人交讙曰友善。 《史記·刺客傳》田光曰:所善荊卿可使也。  又與膳通。 《莊子·至樂篇》具太牢以爲善。 《集韻》或作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