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过错的人用蒲做的鞭子抽打,只是为了使他感到羞耻,并不使他皮肉受苦。旧时用于宣扬官吏的所谓宽仁。
对有过错的人用蒲做的鞭子抽打,只是为了使他感到羞耻,并不使他皮肉受苦。旧时用于宣扬官吏的所谓宽仁。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一卷:“汉刘宽责民,蒲鞭示辱;项仲山洁己,饮马投钱。”
《快心编》第十回:“我若将此重棒责之,岂不是伤其肌肤,而使彼贻忧日后耶!古人有蒲鞭示辱则可矣。”
借指极轻微的刑罚。《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三: “两人各怀旧恩,又心服他前知,加意用情, 手腕偷力, 蒲鞭示辱而已。 ” ●《东观汉记·刘宽传》: “刘宽为南阳太守,温仁多恕,吏民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 东汉刘宽为官,施行仁政,下属有过,仅以蒲鞭轻责,使下属受过知辱而已。 连动 蒲,香蒲。以蒲为鞭,柔软不能伤人。用蒲鞭处罚使人知辱。比喻为官宽厚,政简刑轻。语本《后汉书·刘宽传》:“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方荣《苛政与仁政》:“~,温厚仁慈,既与官吏为政方式有关,更是与所处的现实环境有关。”△褒义。多用于官吏为政方面。→蒲鞭不用。也作“蒲鞭之罚”、“蒲鞭之政”。 【典源】 《艺文类聚》 卷八十二引《东观汉记》 曰:“刘宽迁南阳太守,温仁多恕,吏民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后汉书·刘宽传》:“延熹八年,(宽) 征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今译】 后汉刘宽任南阳太守,他性情温厚,能宽恕人,从不发怒呵斥下属,如果官吏百姓有过失,只用蒲做的鞭子来责打,不使皮肉受伤,只是使其感到耻辱。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官吏治政宽厚爱民,以感化服人。 【典形】 鞭蒲、蒲鞭、蒲鞭之政、蒲正不须鞭、施鞭蒲、政成蒲鞭、蒲鞭之耻、不施安用蒲、蒲岂非鞭、示耻蒲鞭、蒲鞭悬。 【示例】 〔鞭蒲〕 明·徐渭 《杨会稽公去思》:“一钱亦掷水,三尺只鞭蒲。” 〔蒲鞭〕 唐·李白 《赠清漳明府侄聿》:“蒲鞭挂檐枝,示耻无扑抶。” 〔蒲鞭之政〕 南朝梁·江淹《始安王拜征虏将军章》:“臣职右南阳,谢蒲鞭之政; 任重临淄,无遣狱之化。” 〔蒲正不须鞭〕 宋·陆游《送子虡赴金坛丞》:“棠宜使可爱,蒲正不须鞭。” 〔施鞭蒲〕 明·高启《南州野人为吴邑曾令赋》:“我本野人偶叨禄,向汝未忍施鞭蒲。” 〔政成蒲鞭〕 宋·陆游《江东韩漕晞道寄杨庭秀》:“政成蒲鞭亦不用,地上钱流仓粟红。”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夏天开黄色花(亦称“香蒲”):~黄(蒲的花粉)。~棒。~草。~绒。~扇。 指“菖蒲”:~节。~月(指农历五月)。 庵,用草盖的圆形屋。 古同“匍”,匍伏。 姓。
驱使牲畜的用具,柔软像绳子:~杆。~长莫及。 用鞭子抽打:~打。~扑。~责。~策。 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教~。 一种古代兵器,铁制有节,无锋刃:钢~。竹节~。 编连成串的爆竹:~炮。小~。
表明,把事物拿出来或指出来使别人知道:~警。~范。~弱。~威。~众。~意。告~。指~。请~。 对来信的敬称:赐~。
羞耻:羞~。耻~。 使受到羞耻:~骂。侮~。折~。 谦辞,表示承蒙:~承。~赐。 玷污,辜负:~没(mò)。~命。玷~。
《唐韻》薄胡切。水草,可以爲席。 《禮·玉藻》連用湯履蒲席。 《釋名》蒲,草也。 《周禮·天官·醢人》深蒲。 《詩·大雅》維筍及蒲。 《後漢·劉寬傳》吏人有過,但用蒲鞭罰之。 又《詩·王風》揚之水,不流束蒲。 《陸璣疏》蒲柳有兩種,皮正靑者曰小楊,其一種皮紅者曰大楊。 又《周禮·春官》男執蒲璧。 《註》或以蒲爲瑑飾。 又《禮·明堂位》周以蒲勺。 《註》蒲謂合蒲,當刻勺爲蒲頭,其口微開如蒲草。 又《釋名》草圓屋曰蒲。蒲,敷也。 又人名。 《華陽國志》望帝更名蒲𤰞。 《高士傳》蒲衣,舜時賢人。 《淮南子·人閒訓》蒲且子之巧,亦弗能加也。 又地名。 《春秋·桓三年》齊侯、衞侯胥命于蒲。 又水名。 《水經注》河水又南,合蒲水。 又山名。 《史記·封禪書》有蒲山。 又臺名。 《述異記》東海上有蒲臺,秦王至此縈蒲繫馬。 又姓。 《十六國春秋》符洪家生蒲五丈長,時人異之,謂之蒲家。 又《韻會》通蒱。 《馬融·樗蒲賦》道德旣備,好此樗蒲。 又通匍。 《左傳·昭十三年》懷錦、奉壺、飮冰,以蒲伏焉。 又《類篇》傍各切。與薄通,蒲姑,地名。 《竹書紀年》太戊城蒲姑。 又去聲,蒲萄,果名。 《芥隱筆記》樂天詩:羌管吹楊柳,燕姬酌蒲萄。 又叶頗五切,音浦。 《韻補》《周禮·職方氏》其澤藪曰弦蒲,鄭氏讀上聲,《詩》不流束蒲,叶下戍許。
『鞭』《唐韻》《集韻》《韻會》𠀤𤰞連切,音編。 《說文》本作𩌻。驅也。 《玉篇》笞也。馬箠也。 《書·舜典》鞭作官𠛬。 《傳》以鞭爲治官之𠛬。 《左傳·僖二十三年》左執鞭弭,右屬櫜鞬。 《禮·曲禮》乗路馬,必朝服載鞭策,不敢授綏。 《周禮·地官·司市》凡市入,則胥執鞭度守門。 《史記·三皇紀》以赤鞭鞭草木。
『示』《廣韻》巨支切《集韻》翹移切《正韻》渠宜切,𠀤音岐。同祇。 《周禮·春官》大宗伯掌天神人鬼地示之禮。 《釋文》示或作祇。 又姓。 《史記·晉世家》示眯明。 《左傳》作提彌明。 又地名。 《前漢·地理志》越嶲郡有蘇示縣。 又《唐韻》《集韻》《韻會》𠀤神至切,音侍。垂示也。 《說文》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 《徐曰》二,古上字。左畫爲日,右爲月,中爲星。畫縱者取其光下垂也。示,神事也。故凡宗廟社神祇皆从示。 《玉篇》示者,語也。以事告人曰示也。 《易·繫辭》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𥳑矣。 《禮·檀弓》國奢則示之以儉,國儉則示之以禮。 《書·武成》示天下弗服。 又與視通。 《詩·小雅》視民不恌。 《箋》以目視物,以物示人,同作視字。 《禮·曲禮》幼子常視毋誑。 《疏》示視古字通。 《前漢·高帝紀》視項羽無東意。 《師古註》漢書多以視爲示。 又姓。明宣德中賢良示容。
『辱』《唐韻》而蜀切《集韻》儒欲切,𠀤音蓐。 《廣韻》恥也。 《禮·曲禮》孝子不登危,懼辱親也。 又汙也。 《左傳·襄三十年》使吾子辱在塗泥久矣。 又屈也。 《禮·曲禮》君言至,則主人出拜君言之辱。 《註》屈辱尊命之臨也。 又僇也。 《說文》辱,从寸,在辰下。失耕時於封疆上僇之也。 又姓,見《姓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