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通“藩”;蕃篱:篱笆;鷃:鹌鹑。栖息在篱笆上的鹌鹑。比喻鼠目寸光,见识狭小的人。
蕃:通“藩”;蕃篱:篱笆;鷃:鹌鹑。栖息在篱笆上的鹌鹑。比喻鼠目寸光,见识狭小的人。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夫藩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
蕃篱:篱笆。鷃:鹌鹑。篱笆之间的鹌鹑。比喻目光短浅、阅历不深的人。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
茂盛:~茂。~昌。~芜。 繁多:~衍(同“繁衍”)。
用竹、苇、树枝等编成的围墙屏障:~笆(“笆”读轻声)。樊~。~落。~墙。~栅。~障。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古同“鴳”:“夫藩篱之~,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
《唐韻》附袁切,音煩。 《說文》草茂也。 《詩·唐風》椒聊之實,蕃衍盈升。 《書·洪範》庶草蕃廡。 《傳》蕃,滋也。 又《周語》民之蕃庶,于是乎生。 《註》蕃,息也。 又草名。 《山海經》隂山,其草多茆蕃。 又鳥名。 《山海經》𣵠光山,其鳥多蕃,或云卽鴞。 又方煩切,音樊。義同。 又與藩通。 《詩·大雅》四國于蕃。 又《周禮·地官·大司徒》九曰蕃樂。 《註》閉藏樂器而不作也。 又《韻補》方愔切,音汾。柳宗元文:我姓蟬嫣,由古而蕃。聯事尚書,十有八人。 又《集韻》蒲麋切,音皮。地名。 《前漢·地理志》魯國蕃。 《註》邾國也。 又《後漢·黨錮傳》蕃嚮。 《註》蕃,姓也。
『篱』《集韻》鄰知切,音離。笊篱,竹器。 《廣韻》呂支切《集韻》《韻會》鄰知切《正韻》鄰溪切,𠀤音離。籓籬也。 《釋名》籬,離也。以柴竹作之。疏離,離也。 《晉書·庾袞傳》與弟子樹籬,跪而授條,曰:幽顯易操,非君子意。 又笊籬,竹杓。 又叶良何切。 《楚辭·招魂》軒輬旣低,步騎羅些。蘭薄戸樹,瓊木籬些。 《正韻》亦作蘺、㰚。
『之』《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鷃』《廣韻》烏㵎切《集韻》《韻會》《正韻》於諫切,𠀤音晏。同鴳鴽也。一名鵪,又名鸋。小雀也。 《禽經》雉上有丈,鷃上有赤。雉上飛能丈,故計丈。鷃上飛能尺。赤與尺通。亦作斥,莊子所云斥鷃是也。李時珍曰:鷃不木處,可謂安寧自如矣。莊子所謂騰躍不過數仞,下翔蓬蒿之閒者也。 又曰鷃,𠋫鳥也。常晨鳴如雞,趨民收麥,行者以爲𠋫。 《禮·內則》雉兔鶉鷃。 又《集韻》伊甸切,音宴。鶉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