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锋敛锷


   锷:剑刃。比喻人不露锋芒。《野叟曝言》一三回:“大智若愚,大勇若怯,不是要埋冤他,正深爱着他,要他藏锋敛锷,以成大器。”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cáng fēng liǎn è
成语注音 ㄘㄤˊ ㄈㄥ ㄌ一ㄢˇ ㄜˋ
成语简拼 cfle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藏鋒斂鍔
成语英文 be able but modest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锷:剑刃。比喻人不露锋芒。《野叟曝言》一三回:“大智若愚,大勇若怯,不是要埋冤他,正深爱着他,要他藏锋敛锷,以成大器。”


近义词



反义词



成语示例


大智若愚,大勇若怯,不是要埋冤他,正深爱着他,要他藏锋敛锷,以成大器。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一三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予独谓高牙大纛,堂堂正正,攻坚而折锐,则刘有一日之长。若藏锋敛锷,出奇制胜,……则於虞有取焉。”


成语典故

锋:兵器的锐利部分。锷:刀剑的刃。将锋刃收敛隐藏起来。多形容诗文含蓄有节制,不外露锋芒。清.刘熙载《艺概.文概》:“谢叠山云:欧阳公文章为一代宗师,然藏锋敛锷,韬光沉馨,不如韩文公之奇奇怪怪,可喜可愕。”《野叟曝言》一三回:“大智若愚,大勇若怯,不是要埋冤他……要他藏锋敛锷,以成大器。” 并列 锷,剑刃。比喻不显锋芒。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予独谓高牙大纛,堂堂正正,攻坚而折锐,则刘有一日之长;若~,出奇制胜……则于虞有取焉。”△用于描写为人处世的方略。也作“藏锋敛锐”、“藏锋敛颖”。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隐避起来:埋~。包~。~奸。~匿。隐~。蕴~。~污纳垢。 收存起来:收~。~品。~书。储~。

储放东西的地方:~府。宝~。 道教、佛教经典的总称:道~。大~经。三~(佛教经典“经”、“律”、“论”三部分)。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等省:~族。 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简称。 古同“臟”。

刀剑锐利的部分:刀~。剑~。交~。~利。~芒。~镝(泛指兵器;亦喻战争)。 器物的尖锐部分:笔~。针~相对。 形容语言的尖锐:话~。谈~。 在前面带头的人:先~。前~。

刀剑的刃:剑~。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藏』

《唐韻》昨郞切《正韻》徂郞切,𠀤音鑶。 《說文》匿也。 《易·乾·文言》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又蓄也。 《易·繫辭》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又兹郞切,音臧。草名。 《司馬相如·子虛賦》其埤濕,則生藏莨、蒹葭。 《註》藏莨,草中牛馬芻。  又才浪切,音臓。 《禮·月令》謹蓋藏。 《晉語》文公之出也,豎頭須,守藏者也,不從。  又與臓通。 《周禮·天官·疾醫》參之以九藏之動。 《註》正藏五,又有胃、膀胱、大腸、小腸。 《疏》正藏五者,謂心、肝、脾、肺、腎,𠀤氣之所藏。 《白虎通》人有五藏六府,何法,法五行六合也。 《說文》《漢書》通用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