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地势雄伟险要。同“虎踞龙盘”。
北周 庚信《哀江南赋》:“昔之虎据龙蟠,加以黄旗紫气;莫不随狐兔而窟穴,与风尘而殄悴。”
同“龙盘虎踞”。北周 庾信《哀江南赋》:“昔之虎据龙蟠,加以黄旂紫气;莫不随虎兔而窟穴,与风尘而殄瘁。” 见“虎踞龙盘”。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昔之~,加以黄旗紫气;莫不随狐兔而窟穴,与风尘而殄瘁。”
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通称“老虎”):~口(➊喻危险境地;➋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穴(喻危险境地)。~符(古代调兵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两半)。~狼(喻凶残的人)。~头蛇尾。~踞龙盘。龙腾~跃。 勇猛、威武:~将。~势。~劲。~威。~~。~气。 古同“唬”,威吓。 古同“琥”,琥珀。
〔拮~〕见“拮”。
屈曲,环绕,盘伏:~蜿。~萦。~结。~踞(亦作“蟠据”)。~道。~龙。~螭纹(中国春秋战国青铜器上纹饰之一,以盘曲的龙蛇组成)。~夔纹(中国殷和西周青铜器上纹饰之一,以盘曲的夔龙组成)。龙~虎踞。
《唐韻》火古切《集韻》《韻會》火五切,𠀤音滸。 《玉篇》惡獸也。 《說文》山獸之君,从虍从儿,虎足象人也。 《徐鉉註》象形。 《易·乾卦》風從虎。 《詩·小雅》匪兕匪虎,率彼曠野。 《大戴禮》三九二十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 《述異記》虎千年,則牙蛻而角生。 又姓。 《廣韻》漢有合浦太守虎旗,其先八元伯虎之後。 又州名,唐有虎州,後避太祖諱攺武州。 又灘名。 《水經注》夷水又東逕虎灘。 又山名。 《吳越春秋》吳王葬閶門外,金玉精上浮爲白虎,名虎丘。 又便器名。 《西京雜記》漢朝以玉爲虎子,以爲便器。 又與琥通。 《吳志·裴松之註》虞翻曰:僕聞虎魄不取腐芥。 《六書正譌》象虎踞而回顧之形。 《篇海》儿rén,古人字,虎足象人,故从人。从几,誤。 《干祿字書》通作𧆞。
『据』《唐韻》九魚切《集韻》《韻會》《正韻》斤於切,𠀤音居。 《說文》戟挶也。 《詩·豳風箋》韓詩云:口足爲事曰拮据。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居御切,音據。手病也。 又與據通。 《前漢·揚雄傳》潭思渾天,參摹而四分,之極於八十一,旁則三摹九据,極之七百二十九贊,亦自然之道也。 《註》据,今據字,猶位也,處也。 又《酷吏傳贊》趙禹据法守正。 又《司馬相如·大人賦》据以驕騖。 《註》張揖云:据,直項也。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居御切,音鋸。 《說文》杖持也。 《論語》據於德。 又《廣韻》依也。 《易·困卦》困于石,據于蒺藜。 《詩·邶風》亦有兄弟,不可以據。 《左傳·僖五年》享祀豐潔,神必據我。 《註》據猶安也。 又引也,援也。 《爾雅疏序》事有隱滯,援據徵之。 又按也。 《禮·玉藻》君賜稽首據掌,致諸地。 《疏》覆左手按於右手之上也。 《老子·道德經》猛獸不據。 《註》以爪按拏曰據。 又拒守也。 《史記·趙奢傳》先據北山上者勝。 又姓。明宣德漏刻博士據成。 又《集韻》其踞切,音遽。有形之貌。與莊子覺則蘧蘧然之蘧同。 又《史記註》訖逆切,音戟。 《呂后紀》見物如蒼犬,據高后掖。 又叶求於切,音蘧。 《史記·龜筴傳》事有所疾,亦有所徐。物有所拘,亦有所據。 通作据。見据字註。
『蟠』《唐韻》附袁切《集韻》符袁切,𠀤音煩。 《爾雅·釋蟲》蟠,䑕婦。 《註》甕器底蟲。 又《韻會》蒲官切,音盤。伏也,曲也,屈也。 《揚子·太𤣥經》龍蟠于泥。 又委也。 《禮·樂記》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蟠于地。 又蟠木。 《大戴禮》乗龍而至四海,東至于蟠木。 通作盤。 《袁公·諸葛亮贊》初九龍盤。 又《集韻》蒲波切,音婆。 《陸雲·贈鄭曼季詩》所謂伊人,在澗之阿。虎質山嘯,龍輝淵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