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符龙节


   虎符:古代铜制虎形兵符;龙节:古代邦国使臣用的金制龙形凭证。比喻重要的凭证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ǔ fú lóng jié
成语注音 ㄏㄨˇ ㄈㄨˊ ㄌㄨㄥˊ ㄐ一ㄝˊ
成语简拼 hflj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虎符:古代铜制虎形兵符;龙节:古代邦国使臣用的金制龙形凭证。比喻重要的凭证


成语示例


宋·苏轼《表忠观碑铭》:“金卷王册,虎符龙节。”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卢纶《送从叔牧永州》诗:“虎符龙节昭歧路,何苦愁为江海人。”


成语典故

唐·卢纶《送从叔牧永州》诗:“虎符龙节昭歧路,何苦愁为江海人。”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通称“老虎”):~口(➊喻危险境地;➋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穴(喻危险境地)。~符(古代调兵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两半)。~狼(喻凶残的人)。~头蛇尾。~踞龙盘。龙腾~跃。 勇猛、威武:~将。~势。~劲。~威。~~。~气。 古同“唬”,威吓。 古同“琥”,琥珀。

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虎~。~信。~节。 代表事物的标记、记号:~号。音~。 相合:~合。言行相~。 道士画的驱使鬼神的图形或线条:~咒。护身~。 古代称祥瑞的征兆:~瑞。~应(yìng )(指天降“符瑞”,与人事相应)。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虎』

《唐韻》火古切《集韻》《韻會》火五切,𠀤音滸。 《玉篇》惡獸也。 《說文》山獸之君,从虍从儿,虎足象人也。 《徐鉉註》象形。 《易·乾卦》風從虎。 《詩·小雅》匪兕匪虎,率彼曠野。 《大戴禮》三九二十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 《述異記》虎千年,則牙蛻而角生。  又姓。 《廣韻》漢有合浦太守虎旗,其先八元伯虎之後。  又州名,唐有虎州,後避太祖諱攺武州。  又灘名。 《水經注》夷水又東逕虎灘。  又山名。 《吳越春秋》吳王葬閶門外,金玉精上浮爲白虎,名虎丘。  又便器名。 《西京雜記》漢朝以玉爲虎子,以爲便器。  又與琥通。 《吳志·裴松之註》虞翻曰:僕聞虎魄不取腐芥。 《六書正譌》象虎踞而回顧之形。 《篇海》儿rén,古人字,虎足象人,故从人。从几,誤。 《干祿字書》通作𧆞。

『符』

《廣韻》防無切《集韻》馮無切《正韻》逢夫切,𠀤音扶。 《說文》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 《釋名》符,付也。書所敕命于上,付使傳行之也。 《玉篇》符,符節也。分爲兩邊,各持一以爲信。 《篇海》符者,輔也,所以輔信。  又驗也,證也,合也。 《六書音義》符之爲言扶也,兩相符合而不差也。 《周禮·地官》門關用符節。 《註》符節者,如今諸官詔符也。 《史記·五帝紀》黃帝合符釜山。 《註》合諸侯符契圭璋而朝于釜山。 《高祖紀》六年,剖符行封。 《孝文紀》初與郡國守相爲銅虎符、竹使符。 《註》張晏曰:符以代古之圭璋,从𥳑易也。師古曰:竹使符,與郡守各分其半,右留京師,左以與之。  又符瑞。 《禮·記註》萬物之符長。 《疏》符謂甘露、醴泉之屬。  又符籙。 《帝王世紀》黃帝討蚩尤,西王母以符授之,乃立請祈之壇,親自受符。  又木膚也。 《山海經》丹木赤符而黑理。  又書名。 《黃帝泰階六符經》《隂符經》《春秋·感精符》。  又官名。 《前漢·趙堯傳》堯爲符璽御史。  又姓。 《廣韻》魯頃公之孫雅仕,秦爲符璽令,因而氏焉。  又地名。 《前漢·地理志》沛郡有符離縣,犍爲郡有符縣,巴郡有符特山。 《趙充國傳》匈奴發騎,旁塞至符奚盧山。 《北史·隋本紀》開皇十五年,旅王符山。 《山海經》符禺之山,符禺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渭。  又獸名。 《後漢·班超傳》月氏貢符拔。 《註》符拔,形似麟而無角。  又竹名。 《廣東新語》雙髻峰下百十步,劉仙壇側有符竹,竹不甚高大,止數尺,葉上有文如蝸涎,如古篆籀,其行或複或單,或疎或密,葉葉不同,若今巫覡所書符者。一竹中有一葉二葉,或數十竹中無一葉,葉雖枯而文色不改。文多白,與葉色不同。山人謂之竹葉符,每以餉客。  又敷無切。 《史記·律書》萬物剖符甲而生。 《註》符,音孚。  又叶房尤切。 《陳琳·大荒賦》考律歷于鳳鳥兮,問民事于九鳩。傷典墳之圯墜兮,關大聖之顯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