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知而往,有所得而归。
无所知而往,有所得而归。
《南史·任昉传》:“昉乐人之乐,忧人之忧,虚往实归,忘贫去吝。”
先秦 庄周《庄子 德充符》:“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
谓虚心求学。《魏书· 逸士传》:“[史臣] 曰: 眭夸辈忘怀缨冕,毕志丘园,或隐不违亲,贞不拒俗,或不教而勤,虚往实归。” 《南史·任昉传》: “昉乐人之乐,忧人之忧,虚往实归,忘贫去吝,行可以厉风俗,义可以厚人伦。” ●《庄子·德充符》:“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 ‘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仪。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 是何人也? ’ 仲尼曰: ‘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 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 ’ ” 兀者: 处刑断足之人。王骀(tai): 假设人名。常季: 孔子弟子。鲁国的王骀,不说教,无威仪,向他求学的人空虚而来,满载而归。 并列 空虚而来,满载而归。语本《庄子 ·德充符》:“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南朝齐·王申《头陀寺碑文》:“道胜之韵,~。”△多用于指学习,去学前无所知,回来时很充实。
空:~无。~实。~度。~名。~左(尊敬地空出左边的座位,古代以左为尊)。空~。乘~而入。 不真实的:~伪。~假(jiǎ)。~妄。~惊。~夸。~构。~传。~张声势。 内心怯懦:做贼心~。 不自满:~心。谦~。~怀若谷(喻对人十分谦虚)。 抽象的:~词。 衰弱:~弱。~胖。~汗。~脱。气~。血~。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同“墟”,大丘。 同“圩”,集市。
去,到:~返。~复。~还(huán )。~来。交~。向~。勇~直前。 过去:~昔。~日。~事。~古。~常。以~。一如既~。 同“望”。
《唐韻》于兩切《集韻》雨兩切《正韻》羽枉切,𠀤王上聲。 《說文》之也。 《玉篇》行也,去也。 《易·履卦》素履往無咎。 《書·舜典》帝曰:兪,汝往哉。 《禮·曲禮》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又《玉篇》古往也。 《廣韻》往,昔也。 《易·繫辭》夫易彰往而察來。 《前漢·武帝紀》稽諸往古,制宜於今。 又約舉前事曰往往。 《史記·五帝紀》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敎固殊焉。 又凡以物致人曰往。 《曹植·與楊修書》今往僕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刊定也。 《王羲之帖》今往絲布單衣財一端,示致意。 又《集韻》於放切,王去聲。歸嚮也。 《史記·孔子世家贊》雖不能至,然心鄕往之。 又叶尹竦切,音勇。 《東方朔·七諫》叩宮而宮應兮,彈角而角動。虎嘯而谷風生兮,龍至而錦雲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