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缥缈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形容空虚渺茫。虚无:空虚;缥缈:隐隐约约。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xū wú piāo miǎo
成语注音 ㄒㄨ ㄨˊ ㄆ一ㄠ ㄇ一ㄠˇ
成语正音 “缥”,不能读作“piǎo”。
成语简拼 xwpm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虚無縹緲
成语英文 in the clouds
成语法文 illusoire(chimérique)
成语俄文 иллюзорный(обмáнчивый)
成语日文 あるがごとくなきがごとく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形容空虚渺茫。虚无:空虚;缥缈:隐隐约约。




成语示例


这都是虚无缥缈的事,那里有甚么神仙鬼怪!我却向来不信这个。(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五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 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成语典故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形容虚幻渺茫,不可捉摸。唐.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金.王喆《卜算子.妙觉寺僧索》词:“出入虚无缥缈间,骑风马。信任飘飖也。”《红楼梦》一一三回:“想到《庄子》上的话,虚无缥缈,人生在世,难免风流云散,不禁的大哭起来。”亦作“虚无缥渺”。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但是两次游秦淮河,却都不曾见着复成桥的面;明知总在前途的,却常觉得有些虚无缥渺似的。” 并列 虚无,空虚;缥缈,隐约。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形容空虚渺芒,捉摸不着。语出唐· 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秦牧《长街灯语》:“后来,又有人觉得以星星象征人的生命,未免太迷离惝恍,~了,就转而想到以地面上的灯光来象征人的生命。”△常用于描写若有若无的东西。→空中楼阁 海市蜃楼 镜花水月 扑朔迷离 ?真真切切 真实无妄。也作“缥缈虚无”、“虚无缥渺”、“虚无飘缈”。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空:~无。~实。~度。~名。~左(尊敬地空出左边的座位,古代以左为尊)。空~。乘~而入。 不真实的:~伪。~假(jiǎ)。~妄。~惊。~夸。~构。~传。~张声势。 内心怯懦:做贼心~。 不自满:~心。谦~。~怀若谷(喻对人十分谦虚)。 抽象的:~词。 衰弱:~弱。~胖。~汗。~脱。气~。血~。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同“墟”,大丘。 同“圩”,集市。

〔缥~〕见“缥2”。 (緲)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无』

《唐韻》武夫切,音巫。 《說文》𣞣,亡也。奇字,无通𣞣。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易·乾卦》无咎。 《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 《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 《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𠀤音巫。 《說文》亡也。 《玉篇》不有也。 《書·舜典》剛而無虐,𥳑而無傲。  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 《註》虛無皆有閒隙。 《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 《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 《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 《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 《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 《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書,無逸。 《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 《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 《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𣞣本古文蕃𣞣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〇按說文𣠮,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𣞣,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