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器上的饰物。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戎容兵械·戟》:“《龙鱼河图》曰: 蚩尤 造戟也。《续事始》曰: 魏武 加虾蟆头幡。”
古代兵器上的饰物。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戎容兵械·戟》:“《龙鱼河图》曰: 蚩尤 造戟也。《续事始》曰: 魏武 加虾蟆头幡。”
节肢动物,身上有壳,腹部有很多环节。生活在水里,种类很多:~皮。~米。~子(虾卵)。~兵蟹将(神兵中龙王的兵将,喻不中用的兵将)
[~蟆]也作“蛤蟆”。
〔蛤(há)~〕见“蛤”。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的部分:~骨。~脑。~脸(❶头和脸;❷指面貌;❸指面子,体面)。~角(jiǎo )(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 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留~。剃~。 物体的顶端:山~。笔~。两~尖。 指事情的起点或端绪:从~儿说起。~绪。 物体的残余部分:布~儿。 以前,在前面的:~三天。 次序在前,第一:~等。~生。 首领:~子。~目。 方面:他们是一~的。 临,接近:~睡觉先洗脸。 量词,多指牲畜:一~牛。 表示约计、不定数量的词:三~五百。 (tou)名词后缀(❶接于名词词根,如“木~”。❷接于动词词根,如“念~”。❸接于形容词词根,如“甜~儿”)。 (tou)方位词后缀(如“上~”。“里~”。“后~”。)
〔~然〕同“翻然”。 用竹竿等挑起来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
《唐韻》莫霞切《集韻》《韻會》《正韻》謨加切,𠀤音麻。 《說文》蝦蟆也。詳蝦字註。 又《唐韻古音》讀謨。 《易林》穴有狐烏,坎生蝦蟆。 又《韻補》眉波切。 《白居易詩》蠢蠢水中物,無用者蝦蟆。地旣蕃其生,使之族類多。 又《韻會》末各切,音莫。蟲名,山南多饒此物,如蚊而小,攢聚映日,齧人作痕。 《六書正譌》蝦蟆,字俗作䗫,非。
『幡』《集韻》《韻會》孚袁切《正韻》孚艱切,𠀤音翻。 《說文》幡,書兒拭觚布也。 《徐鉉曰》觚,八棱木,於上學書已,以布拭之。今俗呼幡布,內則所謂帉帨是也。 又《集韻》一曰幟也。 《崔豹古今注》信幡,古之幑號也,所以題表官號以爲符信,故謂爲信幡也。 《前漢·鮑宣傳》宣坐大不敬下獄,博士弟子王咸舉幡太學下,曰:欲救鮑司隷者會此下。 又三幡。 《孫綽·遊天台賦》泯色空以合跡,忽卽有而得𤣥。釋二名之同出,消一無於三幡。 《註》三幡,色一也,色空二也,觀三也。言三幡雖殊,消令爲一,同歸于無也。郤敬輿與謝慶緒書論三幡義,曰:近論三幡諸人,猶多欲旣觀色空,別更觀識,同在一有而重假二觀。於理爲長。然敬輿之意,以色空及觀爲三幡,識空及觀亦爲三幡。 又與翻通。 《詩·小雅》幡幡瓠葉。 《傳》幡幡,瓠葉貌。 《孟子》旣而幡然改。 《註》幡,反也。 《司馬相如·上林賦》垂條扶疎,落英幡纚。 《註》師古曰:幡纚,飛揚貌。 又《詩·小雅》威儀幡幡,舍其坐遷。 《傳》幡幡,失威儀貌。 又《集韻》符袁切,音煩。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