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头蝎尾


   指蛇蝎之毒。泛指毒害人的东西。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é tóu xiē wěi
成语注音 ㄕㄜˊ ㄊㄡˊ ㄒ一ㄝ ㄨㄟˇ
成语简拼 stxw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虵頭蠍尾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蛇蝎之毒。泛指毒害人的东西。


成语示例


宋·邵雍《感事吟》:“蛇头蝎尾不相同,毒杀人多始是功。”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卢仝《忆金鹅山沈山人》诗:“暂时上天少问天,蛇头蝎尾谁安著。”


成语典故

指蛇蝎之毒。蛇之毒在牙咬,蝎螫毒在尾刺,故称。亦泛指毒害人的东西。唐 卢全《忆金鹅山沈山人》诗之一:“暂时上天少问天,蛇头蝎尾谁安著。”宋 邵雍《感事吟》:“蛇头蝎尾不相同,毒杀人多始是功。” 并列 蛇之毒在头部的牙,蝎之毒在尾刺,指蛇蝎之毒,亦泛指能毒害人的东西。宋·邵雍《感事吟》:“~不相同,毒杀人多始是功。”△贬义。→蛇蝎心肠狼猛蜂毒 蜂虿有毒 豺狼虎豹 ?仁心仁术 仁民爱物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爬行动物,身体细长,体上有鳞,没有四肢。种类很多,有的有毒,有的无毒。以蛙、鼠为食,大蛇亦吞食大的兽类:~蜕。~行。~蝎。~足(喻多余无用的事物)。画~添足。

〔委(wěi )~〕见“委2”。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的部分:~骨。~脑。~脸(❶头和脸;❷指面貌;❸指面子,体面)。~角(jiǎo )(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 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留~。剃~。 物体的顶端:山~。笔~。两~尖。 指事情的起点或端绪:从~儿说起。~绪。 物体的残余部分:布~儿。 以前,在前面的:~三天。 次序在前,第一:~等。~生。 首领:~子。~目。 方面:他们是一~的。 临,接近:~睡觉先洗脸。 量词,多指牲畜:一~牛。 表示约计、不定数量的词:三~五百。 (tou)名词后缀(❶接于名词词根,如“木~”。❷接于动词词根,如“念~”。❸接于形容词词根,如“甜~儿”)。 (tou)方位词后缀(如“上~”。“里~”。“后~”。)

〔~虎〕即“壁虎”。 节肢动物,胎生。头胸部的螯肢呈钳状,胸脚四对。后腹狭长,末端有毒钩,用来防敌和捕虫,食昆虫、蜘蛛等。干燥虫体可入药:~子。毒如蛇~。

鸟兽虫鱼等身体末端突出的部分:~巴。~鳍。鸟~。 末端:排~。船~。~声。~骨。~灯。~数。~音。结~。扫~。虎头蛇~。 在后面跟:~随。~追。 量词,指鱼:三~鱼。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特指马尾(wěi )巴上的毛:马~罗。马~儿提豆腐―提溜不起来。 特指蟋蟀等尾部的针状物:三~儿(雌蟋蟀)。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蛇』

《唐韻》食遮切,音茶。 《集韻》《韻會》𠀤時遮切,音闍。毒蟲也。 《左傳·莊十四年》內蛇與外蛇鬭。 《疏》蛇,北方水物。 《酉陽雜俎》蛇,有水、草、木、土四種。 《爾雅翼》蛇,草居,常飢,每得食稍飽,輒復蛻殻,冬輒含土入蟄,及春出蟄則吐之。 《埤雅》牛以鼻聽,蛇以眼聽。  又《莊子·達生篇》以鳥養養鳥者宜棲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 《註》委蛇,泥鰌。  又星名。 《左傳·襄二十八年》蛇乗龍。 《註》蛇,𤣥武之宿,虛、危之星。 《晉書·天文志》騰蛇二十二星,在營室北,天蛇也。  又地名。 《後漢·郡國志》南陽郡隨西有斷蛇丘。 《註》卽銜珠之蛇。  又姓。 《通志·氏族略》姚萇,蛇后,南安人。  又有建武將軍蛇元,望出鴈門。  又《廣韻》弋支切,音移。 《詩·召南》委蛇委蛇。 《箋》委蛇,委曲自得之貌。 《莊子·庚桑楚》與物委蛇,而同其波。 《焦氏·易林》委蛇循河,至北海涯。  又《韻補》龍蛇之蛇,亦讀爲移。 《詩·小雅》維熊維羆,維虺維蛇,大人占之。蛇字叶上羆字、下之字韻。  又徒河切,音駝。 《張衡·西京賦》感河馮,懷湘娥,驚蛧蜽,憚蛟蛇。  又委蛇之蛇,亦叶音駝。 《古音攷》《陸機·答賈謐詩》:我求明德,濟同以和。魯公戾止,兗服委蛇。  又《集韻》陳知切,音馳。地名。《春秋傳》盟于毆蛇,《公羊傳》作毆虵,與曲池同。  又《字彙補》以遮切,音耶。 《集韻》關中謂毒蟲曰蛇。 《韻會》本作它,湯河切。 《說文》它,从虫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凡它之屬皆从它。託何切。臣鉉等曰:今俗作食遮切。 《佩觿》蛇字從也,誤。

『蝎』

《唐韻》胡葛切《集韻》何葛切,𠀤音褐。 《說文》蝤蠐也。 《爾雅·釋蟲》蝤蠐,蝎。 《又》蝎,蛣𧌑。 《註》木中蠹蟲。 《又》蝎,桑蠹。 《註》卽蛣𧌑。 《嵆康·荅難養生論》蝎盛則木朽。 《曹植·藉田論》封人有以輕鑿修鉤去樹之蝎者,曰:不識天下亦有蝎乎。曰:三苗、共工,非堯之蝎與。 《劉勰·新論》身之有慾,如樹之有蝎。 《揚子·方言》蝎,噬逮也,東齊曰蝎,北燕曰噬逮。  又餅名。 《釋名·釋飮食》餅名有蝎餅。  又《集韻》胡公切,音洪。籀文虹字。

『尾』

《廣韻》《集韻》《正韻》無匪切《韻會》武匪切,𠀤音委。 《說文》微也。从倒毛在尸後。 《玉篇》鳥獸魚蟲皆有之。  又末後稍也。 《易•未濟》狐濡其尾。 《書•君牙》若蹈虎尾。  又《詩•邶風》瑣兮尾兮,流離之子。 《註》瑣,細。尾,末也。  又《戰國策》王若能爲此尾。 《註》終也。  又東方星名,十八度尾爲大辰。  又次名。 《禮•月令》日月會於鶉尾,斗建申之辰也。  又底也。 《爾雅•釋水》瀵大出尾下。 《註》尾猶底也。言其源深出於底下者名瀵。瀵猶灑散也。  又《書•堯典》仲春鳥獸孶尾。 《註》乳化曰孳,交接曰尾,因物之生育,驗其氣之和也。  又陪尾,山名,在江夏安陸縣。一名橫尾。一曰負尾。  又姓。 《左傳》殷民六族有尾勺氏。  又漢劉虞吏尾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