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夷戎狄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mán yí róng dí
成语简拼 myrd
成语字数  4

出处典源

成语典故

古代称东方少数民族为夷、南方为蛮、西方为戎、北方为狄。“蛮夷戎狄”即对少数民族的统称。《国语.周语中》:“夫三军之所寻,将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于是乎致武。”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东~。九~(古时称东夷有九种)。 中国旧时指外国或外国的:华~杂处(chǔ ㄔㄨˇ)。 平,平坦,平安:化险为~。 弄平:~为平地。 消灭:~灭。族~(诛杀犯罪者家族)。 等辈:“诸将皆陛下故等~”。 古代的锄类工具。 古同“怡”,喜悦。 古同“痍”,创伤。 姓。

古代兵器的总称。 军队,军事:兵~。投笔从~(指文人从军)。~装。~马。 古代称兵车:御~。 大:~功。 称(方言,音如“农”):“~有良翰”。 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西~。~狄。 姓。

中国古族名。春秋前,长期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郑等国之间,与诸国有频繁的接触。因为他们主要居住于北方,故又通称“北狄”(亦作“翟”)。 秦汉以后,中国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古代最下级的官吏。 有力的麋鹿。 古同“翟”,乐舞所用的雉羽。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蛮』

《直音》蠻字省文。 《唐韻》莫還切《集韻》《韻會》《正韻》謨還切,𠀤音獌。 《玉篇》南夷名。 《書·禹貢》三百里蠻。 《傳》以文德蠻來之不制以法。 《周禮·夏官·大司馬》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蠻畿。 《疏》蠻者縻也,縻繫之以政敎也。 《班固·東都賦》外綏百蠻。 《唐書·南蠻傳》有十姓白蠻,五姓烏蠻。  又綿蠻,鳥聲。 《詩·大雅》綿蠻黃鳥。  又蠻蠻,鳥名。 《山海經》崇吾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  又水名。 《戰國策》灓水齧其墓。《春秋後語》作蠻水。  又雷名。 《道書》五雷,五曰蠻雷。  又姓。 《通志·氏族略》蠻氏芈姓,荆楚之後因氏焉。  又《韻補》彌鄰切,音民。 《班固·東都賦》外綏百蠻。叶上珍字韻。  又《古音攷》叶音眠。 《曹植·王粲誄》翕然鳳舉,遠竄荆蠻。身窮志達,居鄙行鮮。

『夷』

《唐韻》《廣韻》以脂切《集韻》《韻會》《正韻》延知切,𠀤音姨。平也,易也。 《詩·周頌》彼徂矣,岐有夷之行。  又大也。 《詩·周頌》降福孔夷。  又安也,悅也。 《詩·鄭風》旣見君子,云胡不夷。  又等也,儕也。 《禮·曲禮》在醜夷不爭。 《史記·張良傳》諸將陛下等夷。  又𨻰也。 《禮·喪大記》男女奉尸夷於堂。 《周禮·天官·凌人》大喪共夷槃冰,牀曰夷牀,衾曰夷衾,皆依尸爲言。  又夷俟,展足箕坐也。 《論語》原壤夷俟。  又誅滅也。 《前漢·𠛬法志》戰國時,秦用商鞅連相坐之法,造參夷之誅。  又傷也。 《易·序卦》故受之以明夷 。  又芟也。 《周禮·秋官》薙氏掌殺草,夏日至而夷之。  又陵夷,言凡事始盛終衰,其頺替如丘陵漸平也。 《前漢·成帝紀》帝王之道,曰以陵夷。  又地名。 《左傳·隱元年》紀人伐夷。 《註》國在城陽莊武縣。 《莊十六年》晉武公伐夷。 《註》采地。 《僖二十三年》楚伐𨻰,遂取焦夷。 《註》焦,譙縣,夷,城父,𠀤𨻰地。  又要服。 《書·禹貢》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  又嵎夷,東表之地,在今登州。 《書·堯典》宅嵎夷。  又馮夷,河伯也。 《莊子·大宗師》馮夷,得之,以遊大川。 《郭璞·江賦》冰夷倚浪。 《𥠇天子傳》河伯無夷之所都居。 《註》冰夷,無夷,𠀤卽馮夷。  又《淮南子·原道訓》馮夷,泰丙之御也。 《註》二人名,古之能御隂陽者。 《容齊隨筆》此別是一馮夷。  又女夷,風神名。 《淮南子·天文訓》女夷鼓吹,以司天和。  又山名。武夷,在今崇安,有十二峰九曲之勝。相傳籛鏗之子,長曰武,次曰夷,隱此得道,故名。  又水名。夷水,出襄陽及康狼二山之閒。 《水經》漢水過宜城,夷水注之。  又鴟夷,酒器。 《揚雄·酒箴》鴟夷滑稽,腹大如壷。 《吳越春秋》吳王取子胥尸,盛以鴟夷,而投之江。 《史記·貨殖傳》范蠡變名易姓,爲鴟夷子皮。  又辛夷,花名。 《楚辭·九歌》辛夷楣兮葯房。  又留夷,香草。 《屈原·離騷》畦留夷與揭車。  又《諡法》克毅秉政,安心好靜,𠀤曰夷。  又姓。周齊大夫夷仲年之後,見《統譜》。  又人名。伯夷,舜秩宗之官。  又孤竹君之長子曰伯夷。  又優婆夷。 《梵書·翻譯名義》男曰優婆塞,女曰優婆夷,所云淸淨男女也。  又與彝同。 《孟子》詩云:民之秉夷。詩本作彝。  又叶羊吏切,音異。 《馮衍·顯志賦》攢射干雜蘼蕪兮,結木英與新夷。光扈扈而揚耀兮,紛郁郁而暢美。美音媚。新夷卽辛夷。 本作𢓡。一曰古遲夷通。

『戎』

《唐韻》如融切《集韻》《韻會》而融切《正韻》而中切,𠀤音絨。 《說文》兵也。 《禮·月令》以習五戎。 《註》五戎,弓殳矛戈戟也。 《周禮·秋官·掌交》九戎之威。 《註》九戎,九伐之戎也。  又兵車名。大曰元戎,小曰小戎。 《詩·秦風》小戎俴收。  又《小雅》元戎十乗。  又《禮·王制》西方曰戎。  又大也。 《詩·周頌》念兹戎功。 《箋》戎功,大功也。 《書·盤庚》乃不畏戎毒于遠邇。 《註》戎毒,大毒也。 《揚子·方言》宋魯𨻰衞謂大曰戎。  又汝也。 《詩·大雅》戎有良翰。 《又》戎雖小子。 《註》汝也。  又相也。 《詩·小雅》烝也無戎。 《傳》戎,相也。  又拔也。 《揚子·方言》江淮南楚之閒謂拔曰戎。  又姓。春秋戎律,漢戎賜,明戎廉。  又《集韻》如蒸切,音仍。與扔通。 《前漢·古今人表》有扔君。或作𢫨。亦省作戎。  又《韻補》叶而主切,音汝。 《詩·大雅》南仲太祖,太師皇父,整我六師,以脩我戎。本作𢦦。俗作〈牛戎〉。

『狄』

《唐韻》徒歷切《集韻》《韻會》亭歷切,𠀤音敵。 《爾雅·釋地》八狄。 《禮·王制》北方曰狄。 《明堂位》五狄。 《周禮·職方氏》六狄。 《書·仲虺之誥》南面而征,北狄怨。 《春秋·莊三十二年》狄伐郉。 《穀梁傳·莊十年》荆者,楚也。何爲謂之荆,狄之也。  又下士。 《書·顧命》狄設黼扆綴衣。 《傳》狄,下士。 《禮·祭統》狄者,樂吏之賤者也。  又鹿名。 《爾雅·釋獸》絕有力,狄。 《疏》絕異壯大有力者名狄也。  又地名。 《史記·陳涉世家》周市北徇地,至狄。 《註》徐廣曰:今之臨濟。  又人名。 《史記·殷本紀》殷契母曰𥳑狄。  又姓。 《左傳·襄十年》狄虒彌建大車之輪。 《註》狄虒彌,魯人。 《史記·張湯傳》博士狄山。 《廣韻》春秋時狄國之後。  又與翟通。 《禮·玉藻》夫人揄狄。 《疏》揄,讀如搖。狄,讀如翟。謂畫搖翟之雉于衣。  又《樂記》干戚旄狄以舞之。 《疏》狄,羽也。 《前漢·地理志》羽畎夏狄。  又泉名。在洛陽。 《公羊傳·僖二十九年》盟於狄泉。○按二傳作翟。  又《集韻》《正韻》𠀤他歷切,音惕。 《集韻》本作逖。遠也。 《詩·大雅》舍爾介狄,維子胥忌。 《傳》狄,遠也。  又《詩·魯頌》桓桓于征,狄彼東南。 《箋》狄,當爲剔。剔,治也。 《釋文》韓詩云:鬄除也。  又《禮·樂記》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 《註》狄滌,往來疾貌。  又與易通。 《王充·論衡》狄牙之調味也。經史俱作易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