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运输粮草。《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又使天下蜚芻輓粟,起於 黄 、 腄 、 瑯邪 负海之郡,转输 北河 。”《汉书·主父偃传》作“飞芻輓粟”。 明 张居正 《辛未会试程序二》:“屯田兴矣,土旷犹故也;鹺政举矣,蜚輓犹故也。”
迅速运输粮草。《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又使天下蜚芻輓粟,起於 黄 、 腄 、 瑯邪 负海之郡,转输 北河 。”《汉书·主父偃传》作“飞芻輓粟”。 明 张居正 《辛未会试程序二》:“屯田兴矣,土旷犹故也;鹺政举矣,蜚輓犹故也。”
同“飞”,指无根据的、无缘无故的。现“流言飞语”常写作“流言蜚语”。
〔~蠊〕即蟑螂。
拉,牵引:~弓。~留。 设法使局势好转或恢复原状:~救。力~狂澜。 追悼死人:~词。~联。~幛。 古同“晚”,后来的。 同“绾”。
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为圆形或椭圆小粒。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子。沧海一~。 古代泛称谷类:重(zhòng )农贵~。 姓。
《集韻》《韻會》𠀤父沸切,音屝。 《爾雅·釋蟲》蜚,蠦蜰。 《疏》蜚,越之所生,其爲蟲臭惡,南方淫氣之所生也。《本草》曰:蜚,厲蟲也,然則蜚是臭惡之蟲,害人衣物,故《春秋左氏傳》有蜚不爲災,亦不書也。 《前漢·五行志》劉向以爲有蜚有𧌒不言災者,氣所生,所謂𤯝也。 又《正韻》芳未切,音費。蟲名,負蠜也。 又《廣韻》府尾切,音斐。義同。 又獸名。 《山海經》太山有獸,狀如牛,白首,一目,蛇尾,名曰蜚。所經枯竭,甚于鴆厲,見則天下大疫。 又《集韻》匪微切,音非。與飛通。 《史記·周本紀》麋鹿在牧,蜚鴻滿野。 《楚世家》三年不蜚,蜚將沖天。 或作𧕒。
『挽』《唐韻》無遠切《集韻》武遠切,𠀤音晚。引也。 又挽歌。 《唐書·建寧王倓傳》李泌爲挽詞,追述倓志,命挽士唱。 《崔豹·古今注》薤露蒿里二章,李延年分爲二曲,薤露送王公貴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爲挽歌。 又《韻會》《正韻》𠀤無販切,音萬。 又《集韻》美辨切,音免。義𠀤同。◎按挽輓𠀤通。 《廣韻》無遠切《集韻》《韻會》武遠切,𠀤音挽。 《說文》引車也。 《周禮·春官·巾車》輦車組輓。 《左傳·襄十四年》或輓之,或推之。 《註》前牽曰輓,後送曰推。 又《韻會》《前漢·張良傳》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揚雄傳》婁敬委輅脫輓。𠀤音晚。或作挽。 又輓歌,喪車執紼者相和聲。 又《韻會》《正韻》𠀤無販切,音萬。義同。
『粟』《廣韻》相玉切《集韻》《韻會》須玉切《正韻》蘇玉切,𠀤音涑。 《說文》嘉穀實也。 《韻會小補》粟爲陸種之首,米之有甲者。 《書·禹貢》四百里粟。 《周禮·地官》旅師掌聚野之耡粟、屋粟、閒粟。 《註》耡粟,民相助作,一井之中所出,九夫之稅粟也。屋粟,民有田不耕,所罰三夫之稅粟。閒粟,閒民無職事者所出,一夫之征粟。 《爾雅·釋草註》秫謂黏粟,與穀相似,米黏。北人用之釀酒,其莖稈似禾而粗大。 又地名。 《穀梁傳·文十年》及蘇子盟于女粟。 《前漢·地理志》左馮翊屬縣粟邑。 《註》莽曰粟城。 《水經注》睢水,又東逕粟縣。 又水名。 《水經注》居庸縣故城,魏上谷郡治,有粟水在焉。 又官名。 《史記·孝景紀》更命治粟內史爲大農。 又國名。 《北史·魏明帝紀》大延元年八月,粟特國遣使朝貢。 又姓。袁紹魏郡太守粟舉。 又沙謂之粟。 《山海經》柜山有英水,中多丹粟。 《註》細丹沙如粟也。 又《廣東新語》連山有八排猺,自稱猺丁,曰八百粟。 又叶思積切。 《韓愈·進學解》月費俸錢,歲靡廩粟。子不知耕,婦不知織。 本作𥻆。 《字彙補》古文粟字。註詳米部六畫。亦作〈卤下巛〉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