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臂:螳螂的前腿;扼:控制;辙:行车的方向。螳螂举起臂来阻止车的前进。比喻自不量力。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人臣之谬思乱者,乃螳臂扼辙耳。”
犹螳臂当车。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一》:“是知真人之兴,非英雄所觊,况非英雄乎!人臣之谬思乱者,乃螳臂扼辙耳。”参见“螳臂当车”。 见“螳臂当车”。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是知真人之兴,非英雄所觊,况非英雄乎! 人臣之谬思乱者,乃~耳。”
〔~螂〕昆虫,全身绿色或土黄色,头呈三角形,前脚呈镰刀状。捕食害虫,对农业有益,如“~~捕蝉,黄雀在后”。俗称“刀螂”;简称“螳”,如“~臂当车”(喻不自量力)。
从肩到手腕的部分:~力。~腕。~肘。左膀右~。助你一~之力。
〔胳~〕见“胳”。
用力掐着,抓住:~杀。~腕(用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表示振奋、失意、惋惜等情绪)。力能~虎。 抓要点,简要:~要。 把守,控制:~制。~喉拊背(喻控制要害,制敌于死命)。 古同“轭”,牛马等拉东西时架在脖子上的器具。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徒郞切,音唐。 《說文》螳螂也。 《禮·月令》仲夏螳螂生。 《註》螳螂,螵蛸母也。 《揚子·方言》螳螂謂之髦。 《郭註》有斧蟲也,江東呼爲石蜋。 又名齕肬。 《吳越春秋》夫秋蟬登高樹,不知螳螂超枝緣條而稷其形。 《莊子·人閒世》女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 《韓詩外傳》齊莊公出獵,有螳螂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御曰:其爲蟲也,知進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輕就敵。 又水名。 《水經注》沂水又東南,螳螂水入焉。 又縣名。 《華陽國志》螳螂縣出銀、鉛、白銅、雜藥,有螳螂附子。
『臂』《唐韻》《集韻》《韻會》𠀤𤰞義切,音嬖。 《說文》手上也。 《廣韻》肱也。 《增韻》腕也。 《正字通》今謂自肩至肘曰臑,自肘至腕曰臂。 《釋名》臂,裨也,在旁曰裨也。 《又》殿也,高厚有殿遌也。 《山海經》大荒之中有人,反臂,名曰天虞。 《又》長臂國,捕魚水中,兩手各操一魚。 又牲之肩脚亦謂臂。 《禮·少儀》大牢則以牛左肩臂臑,折九箇。 《疏》臂臑,謂肩腳也。
『扼』《集韻》《韻會》《正韻》𠀤乙革切。同㧖。 《前漢·李陵傳》力扼虎,射命中。 又《正韻》與軛通。 《莊子·馬蹄篇》加之以衡扼。本作搹。詳㧖字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