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奋臂


   犹螳臂当车。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táng láng fèn bì
成语注音 ㄊㄤˊ ㄌㄤˊ ㄈㄣˋ ㄅ一ˋ
成语简拼 tlfb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螳蜋奮臂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犹螳臂当车。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


近义词



成语示例


却乃提一旅之师,抗百万之众,何异螳螂奋臂,羊豚鼓鬣。明 徐复祚《投梭记 却说》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 黄滔《谢试官启》:“将怜其蚌蛤剖胎,只自回旋于皎月;螳螂奋臂无辞殒碎于高车。”


成语典故

源见“螳臂当车”。比喻勇往直前,奋不顾身,但却不自量力。明 徐复祚《投梭记.却说》:“却乃提一旅之师,抗百万之众,何异螳螂奋臂,羊豚鼓鬣。” 见“螳臂当车”。唐·黄滔《谢试官启》:“将怜其蚌蛤剖胎,只自回旋于皎月;~,无辞殒碎于高车。”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螂〕昆虫,全身绿色或土黄色,头呈三角形,前脚呈镰刀状。捕食害虫,对农业有益,如“~~捕蝉,黄雀在后”。俗称“刀螂”;简称“螳”,如“~臂当车”(喻不自量力)。

〔螳~〕见“螳”。 〔蜣~〕见“蜣”。 〔蟑~〕见“ 蟑”。 〔蚂(mǎ)~〕见“蚂2”。

鸟张开并振动翅膀:~飞。~翅。 振作,鼓劲,振动:~起。~力。~勇。~不顾身。振~。勤~。兴~。 提起,举起:~臂。~袂(举袖,形容奋发的样子)。~笔疾书。

从肩到手腕的部分:~力。~腕。~肘。左膀右~。助你一~之力。

〔胳~〕见“胳”。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螳』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徒郞切,音唐。 《說文》螳螂也。 《禮·月令》仲夏螳螂生。 《註》螳螂,螵蛸母也。 《揚子·方言》螳螂謂之髦。 《郭註》有斧蟲也,江東呼爲石蜋。  又名齕肬。 《吳越春秋》夫秋蟬登高樹,不知螳螂超枝緣條而稷其形。 《莊子·人閒世》女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 《韓詩外傳》齊莊公出獵,有螳螂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御曰:其爲蟲也,知進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輕就敵。  又水名。 《水經注》沂水又東南,螳螂水入焉。  又縣名。 《華陽國志》螳螂縣出銀、鉛、白銅、雜藥,有螳螂附子。

『螂』

《篇海》同蜋。

『奋』

《篇海類編》古朗切,剛上聲。鹽澤也。  又音本。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方問切,音僨。 《說文》翬也。 《爾雅·釋鳥》雉,絕有力奮。羊,絕有力奮。螽醜奮。鳥張羽奮奞也。 《詩·邶風》不能奮飛。 《史記·樂書》羽翮奮,角觡生。  又震動也。 《易·豫𧰼》雷出地奮。  又揚也。 《禮·樂記》奮至德之光。  又振去塵也。 《禮·曲禮》僕展軨效駕,奮衣由右上。  又姓。 《左傳》楚有司馬奮揚。  又叶普麫切,音片。 《孫楚·韓信贊》秦失其鹿,英雄交戰。遂寤明主,超然虎奮。 从奞在田上。俗作𡚒,非。𡚒字原从奞从旧。

『臂』

《唐韻》《集韻》《韻會》𠀤𤰞義切,音嬖。 《說文》手上也。 《廣韻》肱也。 《增韻》腕也。 《正字通》今謂自肩至肘曰臑,自肘至腕曰臂。 《釋名》臂,裨也,在旁曰裨也。 《又》殿也,高厚有殿遌也。 《山海經》大荒之中有人,反臂,名曰天虞。 《又》長臂國,捕魚水中,兩手各操一魚。  又牲之肩脚亦謂臂。 《禮·少儀》大牢則以牛左肩臂臑,折九箇。 《疏》臂臑,謂肩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