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古 印度 梵天王 留顶发,结成螺形,称为螺髻。梵志多效作螺髻,故称螺髻梵志,或称编发梵志。梵志,古 印度 “外道”出家者的通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如来初来证佛果,知 摩揭陁国 人心渴仰,受 频毗婆罗王 请,於
相传古 印度 梵天王 留顶发,结成螺形,称为螺髻。梵志多效作螺髻,故称螺髻梵志,或称编发梵志。梵志,古 印度 “外道”出家者的通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如来初来证佛果,知 摩揭陁国 人心渴仰,受 频毗婆罗王 请,於
软体动物,体外包着锥形、纺锤形或椭圆形的硬壳,上有旋纹:~蛳。田~。海~。~号。~钿。法~(用海螺壳做成的佛教乐器)。 像螺壳纹理的:~纹。~旋。~钉。~母。~栓。~髻(古代妇女似螺壳的发形)。 同“脶”。
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丫。~鬟。发~。
关于古代印度的:~语(印度古代的一种语言)。~文(印度古代的文字)。
意向:~愿。~气。~趣(志向和兴趣)。~士(有坚决意志和高尚节操的人)。~学。 记在心里:~喜。~哀。永~不忘。 记载的文字:杂~。~怪(记载怪异的事)。 记号:标~。 〈方〉称轻重,量长短、多少:~子。用碗~~。 姓。
《集韻》盧戈切,音騾。與蠃同。
『髻』《唐韻》古詣切《集韻》《韻會》《正韻》吉詣切,𠀤音計。 《說文》總髮也。从髟,吉聲。古通用結,此字後人所加。 《史記·陸賈傳》尉佗魋結箕踞。 《漢書註》結讀曰髻。 《玉篇》同䯰。 《集韻》亦作紒。 又《集韻》喫吉切,音詰。 《莊子·達生篇》竈有髻。 《註》髻竈神,著赤衣,狀如美女。 又《集韻》激質切,音吉。義同。
『梵』《唐韻》《韻會》𠀤扶泛切,音帆。 《說文》出自西域釋書。 《韻會》華言淸淨,正言寂靜。 又《字彙》梵唄,吟聲。 又《廣韻》房戎切《集韻》《韻會》扶風切,𠀤音馮。木得風貌。 《類篇》風行木上曰檒。或作梵。 又《集韻》房尤切,音浮。義同。 又《唐韻》《漢都鄕正衞彈𥓓》梵梵黍稷。借作芃芃。
『志』《唐韻》《集韻》《韻會》職吏切《正韻》支義切,𠀤音鋕。 《說文》从心之聲。志者,心之所之也。 《論語》志於道。 《詩序》在心爲志。 又《廣韻》意慕也。 《儀禮·大射儀》不以樂志。 《註》志者,意所擬度也。 《禮·少儀》問卜筮曰:義歟,志歟。義則可問,志則否。 《註》義,正事也。志,私意也。 又準志也。 《書·盤庚》若射之有志。 《疏》如射之有所準志,志之所主,欲得中也。 又章志也。 《禮·檀弓》孔子之喪,公西赤爲志焉。子張之喪,公明儀爲志焉。 《疏》故爲盛禮,以章明志識也。 又本志也。 《左傳·襄元年》謂之宋志。 《註》言宋本志,在攻取彭城也。 又《左傳·昭二十五年》以制六志。 《註》爲禮,以制好惡喜怒哀樂六志。 又記也。與誌同。或作識。 《周禮·春官》小史掌邦國之志。 《前漢書》有十志。 《師古曰》志,記也。積記其事也。 《後漢·劉駿傳》博見彊志。 又《集韻》昌志切。與幟通。旗也。 《史記·張丞相傳》沛公以周昌爲職志。 又箭鏃也。 《爾雅·釋器》金鏃翦羽謂之鍭,骨鏃不翦羽謂之志。 《註》鏃,今之錍箭。志,今之骨骲。 又叶眞而切,音支。 《楚辭·九章》昔君與我成言兮,曰黃昏以爲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旣有此他志。 《唐韻》《集韻》《韻會》𠀤職吏切,音志。 《說文》記誌也。 《唐書·褚亮傳》圖史一經目,輒誌于心。 《南齊書·王慈傳》朝堂榜誌。 《列子·楊朱篇》大古之事滅矣,孰誌之哉。 《文中子·述史篇》制誌詔𠕁,則幾乎典誥矣。 《註》誌,臣下誌君之善也。 又《正韻》支義切,音寘。義同。 又同志。 《正字通》凡史傳記事之文曰誌。 《周禮·春官》小史掌邦國之志。 《註》志,謂記也。 又《漢書》有十志,俱與誌同。 又《類篇》或作識。 《論語》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 又《韻會》通作痣。 《史記·漢高祖紀》左股七十二黑子。 《師古註》今中國通呼爲黶子,吳楚俗謂之誌。誌,記也。 《南齊書·江祏傳》高宗胛上有赤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