螽斯之征


   螽斯:昆虫名,产卵极多;征:征兆。指子孙众多的征兆。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hōng sī zhī zhēng
成语简拼 zszz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螽斯:昆虫名,产卵极多;征:征兆。指子孙众多的征兆。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三国志?魏志·高柔传》:“臣愚以为可妙简淑媛,以备内宫之数,其余尽遣还家。且以育精养神,专静为宝。如此,则螽斯之征,可庶而致矣。”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斯〕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善跳跃,对农作物有害。 〔阜~〕即“蚱蜢”。

这,这个,这里:~人。~时。以至于~。 乃,就:有备~可以无患。 劈:“墓门有棘,斧以~之”。 古同“厮”,卑贱。 古同“澌”,尽。 姓。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螽』

《唐韻》職戎切《集韻》《韻會》之戎切,𠀤音終。 《說文》蝗也。 《爾雅·釋蟲》𧒂螽,蠜。 《註》𧒂螽,一名蠜。 《陸璣疏》今人謂蝗子爲螽子,兗州人謂之螣,《詩》云喓喓草蟲,趯趯𧒂螽是也。  又《詩·周南》螽斯羽。 《傳》螽斯,蜙蝑也。 《疏》蜙蝑長而靑,長角長股,股鳴者也。或謂似蝗而小,斑黑。其股狀如玳瑁,五月中以兩股相切作聲,聞數步者也。  又《爾雅·釋蟲》蟿螽,螇蚸。 《疏》形似蜙蝑而細長,飛翅作聲者是也。  又《釋蟲》土螽,蠰谿。 《疏》土螽,今謂之土𧎩。似蝗而小,善跳者也。 《說文》本作𧍸。 《集韻》或作𧑄、𧕠。

『斯』

《廣韻》息移切《集韻》《韻會》相支切,𠀤音私。 《說文》析也。 《爾雅·釋言》斯,離也。 《註》齊𨻰曰斯。 《詩·𨻰風》墓門有棘,斧以斯之。 《箋》維斧可以開析之。 《呂覽·報更篇》趙宣孟見桑下餓人,與之脯一朐,曰斯食之。 《註》斯,析也。  又《爾雅·釋詁》斯,此也。 《易·解卦》朋至斯孚。 《詩·召南》何斯違期。  又《詩·小雅》鹿斯之奔。 《疏》此鹿斯與𩦡斯柳斯,斯皆辭也。  又《禮·玉藻》二爵而言言斯。 《註》斯,猶耳也。 《疏》耳是助句之辭。  又卽也。 《書·金縢》大木斯拔。  又賤也。 《後漢·左雄傳》郞官部吏,職斯祿薄。 《註》斯,賤也。  又《正字通》雞斯,馬名。商王拘西伯於羑里。太公得犬戎雞斯之乗,以獻。  又波斯,國名。  又姓。 《吳志·賀齊傳》剡縣史斯從。  又與鮮同。 《詩·小雅》有兔斯首。 《箋》斯,白也。今俗語斯白之斯作鮮。齊魯之閒聲近斯。  又與纚同。 《禮·問喪》雞斯。 《註》當爲筓,纚聲之誤也。  又《集韻》山宜切,音釃。義同。  又《集韻》斯義切,音賜。 《詩·大雅》王赫斯怒。 《箋》斯,盡也。 《釋文》鄭音賜。  又《韻補》叶新於切。 《蔡邕·短人賦》熱地蝗兮蘆卽且,蒲中蛹兮蠶蠕須,視短人兮形若斯。 《集韻》或作撕,亦作廝。

『之』

《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征』

《廣韻》《集韻》《韻會》諸盈切《正韻》諸成切,𠀤証平聲。 《爾雅·釋言》行也。 《易·泰卦》拔茅茹,以其彙征吉。 《詩·小雅》之子于征。  又《韻會》征,伐也。 《易·離卦》王用出征。 《書·大禹謨》惟時有苗弗率,汝徂征。 《孟子》征者,上伐下也。  又《正韻》征,取也。 《禮·王制》關譏而不征。  又姓。 《前漢·司馬相如傳》厮征伯僑,而役羨門兮。 《註》仙人,姓征,名伯僑。  又《韻會》通政。 《周禮·地官·小司徒》施其職,而平其政。 《註》音征,稅也。當作征。  又通正。 《周禮·夏官》惟加田無國正。 《註》音征,稅也。獨加賞之田無稅。 《唐韻》陟陵切《集韻》《韻會》知陵切,𠀤陟平聲。 《說文》召也。从微省。𡈼爲徵,行於微而文達者,卽徵之。 《周禮·天官·宰夫》掌百官府之徵令。 《註》別異諸官,以備王之徵召。 《周語》唯官是徵。  又《廣韻》證也,明也。 《書·洪範》念用庶徵。 《左傳·昭三十年》且徵過也。 《註》徵,明也。  又《廣韻》成也。 《儀禮·士昏禮》納徵。 《註》徵,成也。使使者納幣以成昏禮。  又問也。 《左傳·僖四年》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  又斂也。 《周禮·地官》閭師以時徵其賦。 《疏》閭師徵斂百里內之賦貢。  又求也。 《史記·貨殖傳》物賤之徵貴。 《註》徵,求也,謂此處物賤,求彼貴賣之。  又《爾雅·釋詁》徵,虛也。  又姓。 《廣韻》吳太子率更令河南徵崇。  又《集韻》持陵切,音懲。縣名。 《左傳·文十年》泰伯伐晉,取北徵。 《音義》今徵縣。 《史記·河渠書》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下。 《前漢·地理志》左馮翊有徵縣。 《註》卽今之澄城是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陟里切,知上聲。 《玉篇》宮徵也。 《爾雅·釋樂》徵謂之迭。 《樂書》聲出於心,而齒合吻開,爲之徵。徵,火也,其性烈而善燭。五音配夏。 《禮·月令》孟夏之月,其音徵。  又《樂記》徵爲事。 《疏》徵屬夏,夏時生長萬物,皆成形體。事亦有體,故以徵配事也。 《風俗通》徵者,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五行爲火,五常爲禮,五事爲視。凡歸爲事。  又與懲通。 《荀子·正論篇》凡𠛬人之本,禁暴惡惡,且徵其來也。  又與征通。 《史記·三王世家》非敎士不得從徵。  又叶陟隆切,音中。 《班固·靈臺詩》乃經靈臺,靈臺旣崇。帝勤時登,爰考休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