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背壳;緌:蝉的针吻。比喻名是实非,两不相干。
匡:背壳;緌:蝉的针吻。比喻名是实非,两不相干。
《东坡志林》第二卷:“乃知蟹匡蝉緌,不独成人之弟也。”
《礼记·檀公下》:“成人有其兄死而不为衰者,闻子皋将为成宰,遂为衰。成人曰:‘蚕则绩而蟹有匡,范则冠而蝉有緌;兄则死而子皋为之衰。’”
《礼记.檀弓下》:“成人有其兄死而不为衰(通缞,音cuī,古代的丧服)者,闻子皋将为成宰,遂为衰。成人曰:‘蚕则绩(吐丝)而蟹有匡(背壳),范(蜂)则冠而蝉有緌(rúi,蝉的针吻);兄则死而子皋为之衰。’” 陈澔集说引朱氏曰:“丝之绩者,必由乎匡之所盛,然蟹之有匡,非为蚕之绩也,为背而已。首之冠者,必资乎緌之所饰,然蝉之有緌,非为范之冠也,为喙而已。兄死者必为之服衰,然成人之服衰,非为兄之死也,为子皋而已。” 这是用昆虫的构造为比喻,说明“名是而实非”的道理。蟹生背壳并非为了盛蚕吐的丝,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背;蝉生针吻并非为了点缀蜂冠,而是为了自己的嘴巴便于吸食;同样的道理,成地方那个死了兄长不制丧服的人,他穿丧服并非愿为兄长服丧,而是害怕子皋处罚不按丧礼办事的人。 后因以“蟹匡蝉绥”比喻名是而实非。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二:“蔡延庆所生母亡,不为服久矣。闻李定不服所生母,为台所弹,乃乞追服,乃知蟹匡蝉緌,不独成人之弟也。” 并列 匡,背壳。緌,蝉的针吻。比喻名义上是这样,实质上并不是这样,事情两不相关。语本《礼记·檀弓下》:“‘成人有其兄死而不为衰者,闻子皋将为成宰,遂为衰。’成人曰:‘蚕则绩而蟹有匡,范则冠而蝉有緌;兄则死而子皋为之衰。’”《东坡志林》卷2:“蔡延庆所生母亡,不为服久矣,闻李定不服所生母,为台所弹,乃乞追服。乃知~,不独成人之弟也。”△多用于描写名是实非。也作“蝉緌蟹匡”。
〔螃~〕节肢动物,水陆两栖。全身有甲壳,足有五对,前双足成钳状,称“螯”,横着爬。腹部分节,俗称“脐”,雄性脐呈长尖形,雌性脐呈椭圆形。简称“蟹”,如“河~”,“海~”,“~黄”,“~青”。
纠正;~正。~谬。 救:~救。~复。~时济世。 辅助,帮助:~助。~扶。~我不逮(帮助我所做不到的)。 粗略计算,估计,预料:~算。~计。 古同“筐”。 姓。
昆虫,种类很多,雄的腹面有发声器,叫的声音很大:~联。~蜕。~韵(蝉鸣)。寒~。金~脱壳。 古代的一种薄绸,薄如蝉翼:~纱。
古时帽带打结后下垂的部分:“葛履五两,冠~双止。” 像缨饰的下垂物。 古代指有虞氏的旌旗,后泛指旌旗或旗帜的垂流。 系结。 继续。
《唐韻》《正韻》胡買切《集韻》《韻會》下買切,𠀤音獬。蟲名。 《周禮·冬官考工記·仄行註》仄行,蟹屬。 《疏》今人謂之旁蠏,以其側行故也。 《爾雅翼》蟹八跪而二螯,八足折而容俯,故謂之跪,兩螯倨而容仰,故謂之敖,字从解者,以隨潮解甲也。殻上多作十二點深胭脂色,如鯉之三十六鱗。其腹中虛實亦應月。 《廣韻》水蟲。仙方云:投于漆中化爲水,服之長生,以黑犬血灌之,三日燒之,諸䑕畢至。 《山海經》姑射國在海中,屬列姑射,西南山環之,大蟹在海中。 《註》蓋千里之蟹也。餘互詳蝤蟧螖等字註。 《集韻》通作䲒。
『匡』《唐韻》去王切《集韻》《韻會》《正韻》曲王切,𠀤音劻。 《說文》飯器也,筥也。一曰正也。 《論語》一匡天下。 《前漢·揚雄傳》匡雅頌。 又《玉篇》方正也。 《爾雅·釋詁》匡,方也。 《詩·小雅》旣匡旣敕。 又救也。 《書·盤庚》不能胥匡以生。 《孝經·事君章》匡救其惡。 又斜枉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輪雖敝,不匡。 又《廣韻》輔助也。 《前漢·宣帝紀》以匡朕之不逮。 又地名。 《韻會》𨻰留有匡城。 又姓。 《風俗通》匡,魯邑也。句須爲之宰,其後氏焉。漢有匡衡。 又與恇同。恐也。 《禮·禮器》年雖大,殺衆不匡懼。 又與眶同。目匡也。 《史記·淮南王安傳》涕滿匡而橫流。 又烏光切,音汪。與尩通。廢疾也。 《荀子·正論篇》傴巫跂匡大。跂原字从攴作。
『緌』《廣韻》《集韻》《韻會》儒隹切《正韻》如隹切,𠀤音蕤。 《說文》系冠纓也。 《詩·齊風》冠緌雙止。 《傳》冠緌,服之尊者。 《儀禮·士冠禮》其緌也。 《註》緌,纓飾。 又《禮·檀弓》范則冠而蟬有緌。 《註》蟬,蜩也。緌爲蜩喙,長在腹下。 又《周禮·天官·夏采註》緌,以旄牛尾爲之,綴于橦上,所謂注旄于干首者。 《釋名》緌,有虞氏之旌也。注旄竿首,其形橤橤然也。 《集韻》緌,或作綏。詳綏字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