蠖屈鼠伏


   蠖:尺蠖;伏:俯伏。形容卑躬屈膝向人讨好的样子。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uò qū shǔ fú
成语注音 ㄏㄨㄛˋ ㄑㄨ ㄕㄨˇ ㄈㄨˊ
成语简拼 hqsf
感情色彩 贬义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蠖:尺蠖;伏:俯伏。形容卑躬屈膝向人讨好的样子。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孔平仲《续世说·奸佞》:“注至,蠖屈鼠伏,佞词泉涌。”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尺~〕尺蠖蛾的幼虫,生长在树上,行动时身体一屈一伸地前进,是害虫。简称“蠖”,如“~屈”(喻人不得志,屈身退隐。意为暂时的屈身是为求得日后的伸展)。

使弯曲,与“伸”相对:~曲(qū)。~折。~膝。~伸(弯曲和伸直,引申为失意和得意)。首~一指。卑躬~膝。 低头,降服:~服。~从。威武不~。 冤枉,叫人不痛快:冤~。委~。~辱。~才。~就(受委屈而担任某种职务,常用于请人任职的客套话)。~驾。~己待人。 理亏:~心(亏心,昧心)。理~词穷。 姓。

哺乳动物的一科,门齿终生持续生长,常借啮物以磨短,繁殖迅速,种类甚多,有的能传播鼠疫等病原,并为害农林草原,盗食粮食,破坏贮藏物、建筑物等(俗称“耗子”):老~。~胆。~目寸光。投~忌器。~辈。 隐忧:~思。

趴,脸向下,体前屈:~卧。~案读书。 低下去:此起彼~。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法。~输。~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降龙~虎。 隐藏:~兵。埋~。 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日。~旱。~暑。~天。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蠖』

《唐韻》《正韻》烏郭切《韻會》屋郭切,𠀤音艧。 《說文》尺蠖,屈伸蟲也。 《爾雅·釋蟲》蠖,尺蠖。 《註》蝍𧑙。 《揚子·方言》蝍𧑙謂之尺蠖。 《易·繫辭》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埤雅》今人布指求尺,一縮一伸,如蠖之步,謂之尺蠖,豈放是乎。尺蠖似蠶,食葉,老亦吐絲作室。  又桑上蟲也。 《韓愈詩》桑蠖見虛指。  又《集韻》王縛切,音籰。蠖略,行步進止之貌。 《前漢·司馬相如傳》駕應龍象輿之蠖略委麗兮。  又蠖濩,退藏貌。 《揚雄·甘泉賦》蜵蜎蠖濩之中。  又溫蠖,猶昬憒。 《史記·屈原列傳》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

『屈』

《廣韻》區勿切《集韻》《韻會》《正韻》曲勿切,𠀤音詘。 《說文》無㞑也。从㞑出聲。  又曲也,請也。  又《增韻》鬱也,軋也。 《正字通》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 《易·繫辭》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孟子》威武不能屈。  又作絀。 《荀子·非相篇》緩急羸絀。 《註》猶屈伸也。  又通作詘。 《史記·晏嬰傳》詘於不知已,而信於知己。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渠勿切,音掘。竭也,盡也。 《前漢·食貨志》賈誼曰: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與詘絀𠀤通。  又與倔通。倔彊,梗戾貌。 《史記·陸賈傳》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彊於此。 《師古曰》不柔服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九勿切,音𠜾。地名。晉公子夷吾所居,出良馬。在今河東縣。 《左傳·僖二年》屈產之乗。  又姓。楚公族屈原,楚大夫屈宜申。  又屈侯,複姓。  又大屈,弓名。 《左傳·昭七年》楚靈王享公於新臺,好以大屈,旣而悔,公反之。  又《廣韻》九月切《集韻》《類篇》丘月切,𠀤音闕。 《歐陽修·程文𥳑墓銘》不學而剛,有摧必折。毅毅程公,其剛不屈。  又與絀通。 《禮·玉藻》君命屈狄。 《註》狄,翟也。后夫人之服,刻雉爲五采,子男之妻,受王后之命者,刻繒不畫,故曰屈狄。 《周禮》作闕翟。  又叶居詣切,音計。 《曹植·王陵贊》從漢有功,少文任氣。高后封呂,直而不屈。

『鼠』

《唐韻》書呂切《集韻》《韻會》《正韻》賞呂切,𠀤音暑。 《說文》穴蟲之總名也。 《廣韻》鼠,小獸,善爲盜。 《春秋·運斗樞》玉樞星散而爲鼠。 《易·繫辭》艮爲鼠。  又十二生肖之首。  又水鼠。 《雲僊雜志》穴水旁岸隙,似鼠而小,食菱芡魚蝦。  又冰鼠。東方朔云:生北荒積冰下,皮毛柔,可爲席。  又火鼠。 《神異經》出西域及南海火洲山有野火鼠,人取其毛績之,號火浣布。  又隂鼠。 《郭璞·山海經序》隂鼠生於炎山。  又耳鼠。 《山海經》丹熏山有獸,狀如鼠,以其尾飛。  又香鼠。 《字彙》河南禹州密縣雪霽山香鼠,長寸餘,齒鬚畢具香,類麝,踰大路則死。  又辟毒鼠。 《西域舊圖》大秦有辟毒鼠。  又天鼠。 《王羲之·十七帖》天鼠膏可治耳聾。  又兀兒鼠。 《甘肅地志》涼州地有兀兒鼠者,似鼠,有鳥名木周兒者,似雀,常與兀兒鼠同穴而處。○按此卽《尙書》同穴之鳥鼠也。  又鳥名。䖪鼠。 《山海經》栒狀之山有鳥,狀如雞而鼠毛,名曰䖪鼠。  又昌鼠,鯧鯸魚別名。  又鼠婦,蟲名。 《爾雅·釋蟲》蟠,鼠負。 《註》瓮器底蟲。 《疏》負作𧌈。陶註本草云:多在鼠坎中,鼠背負之。 《詩·豳風》伊威在室。 《毛傳》委黍也。郭璞曰:鼠𧌈之別名。𧌈,亦作婦。  又馬直肉下曰輸鼠。 《齊民要術》相馬法輸鼠欲方。  又木名。 《爾雅·釋木》楰鼠梓。 《郭註》楸屬。  又《本草》有鼠李。  又草名。 《爾雅·釋草》葝,鼠尾。 《註》可以染皁。 《又》𦸣鼠莞。 《註》纖細似龍鬚,可爲席。  又《正字通》山名。鳥鼠同穴山,在隴西首陽縣。  又土色。 《釋名》土赤曰鼠肝,似鼠肝色也。  又憂也。 《詩·小雅》鼠思泣血。亦書作癙。 《小雅》癙憂以痒。  又持兩端曰首鼠。 《史記·灌夫傳》武安君召韓御史曰:何爲首鼠兩端。 《註》首鼠,言一前一卻也。 上象齒,下象腹爪尾。俗省作䑕。楰字原刻臾作㬰。

『伏』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房六切,音服。偃也。 《禮·曲禮》寢毋伏。  又《廣韻》匿藏也。 《書·大禹謨》嘉言罔攸伏。 《詩·小雅》潛雖伏矣。 《史記·樂書》羽者嫗伏,毛者孕鬻。 《前漢·趙廣漢傳》發奸摘伏如神。  又屈服也。 《左傳·隱十一年》許旣伏其罪矣。  又三伏。 《史記·秦本記》秦德公二年初伏。 《註》六月三伏之節。始自秦德公。周時無伏。 《釋名》伏者,金氣伏藏之日也。金畏火,故三伏皆庚。四氣代謝,皆以相生。至立秋以金代火,故庚日必伏。 《註》夏至後三庚爲初伏,第四庚爲中伏,立秋後初庚爲末伏。  又姓。漢有伏勝,伏隆。 《氏族博考》伏宓同出伏羲氏。漢伏生,晉書作宓生。  又乞伏,外國姓。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扶富切,浮去聲。禽覆卵也。 《古今注》燕伏戊己。 《前漢·五行志》丞相府史家雄雞伏子。  又《集韻》鼻墨切。與匐通。 《史記·范雎傳》膝行蒲伏。  又叶必歷切,音壁。 《賈誼·鵩賦》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憂喜聚門兮。吉凶同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