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啄同音


   犹言众口一辞。《“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上海罢市救亡史》:“和会方开,公论犹在。 青岛 归我,众啄同音。”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犹言众口一辞。《“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上海罢市救亡史》:“和会方开,公论犹在。 青岛 归我,众啄同音。”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同“眾”。

鸟类用嘴叩击并夹住东西:~食。~木鸟。鸡~米。

一样,没有差异;相~。~一(a.一致,统一;b.共同的一个或一种)。~侪(同辈)。~庚(同岁)。~年。~胞。~人(a.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b.同行业的人)。~仁(同人)。~仇敌忾。~工异曲。~室操戈。情~手足。 共,在一起(从事):共~。~学。~步。殊途~归。~舟共济。 和,跟:~流合污。 姓。

〔胡~〕见“胡”。

声,亦特指有节奏的声:声~。~乐(yuè)。~律。~色。~量。~区。~韵。~像。~容(声音、容貌)。弦外之~。 信息,消息:~信。佳~。~讯。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衆』

《字彙》同眾。 《正字通》眾字之譌。別詳目部。

『啄』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竹角切,音涿。 《說文》鳥食也。 《廣韻》鳥啄也。 《詩·小雅》率場啄粟。 《戰國策》俛啄蚉䖟而食之。 《集韻》通作噣。 《韻會》通作啅。  又剝啄。 《韓愈·剝啄行》剝剝啄啄,有客至門。我不出應,客去而嗔。  又《廣韻》丁木切《集韻》都木切,𠀤音豰。義同。 《集韻》咮也。 《易林》鳧得出沒,喜笑自啄。毛羽悅澤,利以攻玉。  又《廣韻》啄木鳥。  又《正韻》職救切,音晝。與咮噣同。 《韓詩外傳》鳥之美羽句啄者,鳥畏之。 《前漢·東方朔傳》尻益高者,鶴俛啄也。 《註》師古曰:啄音竹救反。

『音』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今切,音隂。 《說文》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 《書·舜典》八音克諧。 《禮·樂記》變成方謂之音。 《疏》方謂文章,聲旣變轉和合,次序成就文章謂之音。音則今之歌曲也。 《周禮·春官·大師》以六律爲之音。 《疏》以大師吹律爲聲,又使其人作聲而合之,聽人聲與律呂之聲合,謂之爲音。 《詩序》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疏》此言聲成文謂之音,則聲與音別。樂記註:雜比曰音,單出曰聲。記又曰: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則聲音樂三者不同,以聲變乃成音,音和乃成樂,故別爲三名。對文則別,散則可以通。季札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公羊傳曰:十一而稅頌聲作,聲卽音也。下云治世之音,音卽樂也。是聲與音樂各得相通也。  又《易·中孚》翰音登于天。 《禮·曲禮》雞曰翰音。  又姓。見《姓苑》。  又《正韻》於禁切。與䕃通。 《左傳·文十七年》鹿死不擇音。 《杜預註》音,所茠䕃之處。古字借用。○按註借用,是古字聲同,皆相假借,且釋文作於鳴反,𠀤不作去聲讀,正韻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