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一举一动。
《大承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行住坐卧,受诸苦恼。”
指一举一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行住坐卧,受诸苦恼。”《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你只看那猴儿,无论行住坐卧,他总把个脑袋扎在胸坎子上,倒把脖儿扛起来。” 并列 行走居住坐着躺卧。《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受诸苦恼。”△常指每一举动。
行列:字里~间。罗列成~。 兄弟姐妹的次弟;排行:我~二,你~几? 步行的阵列。 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泪下两~。 某些营业所:银~。花~。商行。 行业:同~。各~各业。 用长的针脚成行地连缀:~棉袄。~几针。
走:~走。步~。旅~。~踪。~百里者半九十。~云流水(喻自然不拘泥)。~远自迩。 出外时用的:~装。~箧。~李。 流通,传递:~销。风~一时。 从事:进~。 流动性的,临时性的:~商。~营。 足以表示品质的举止行动:~径。品~。言~。操~。~成于思。 实际地做:~礼。~医。~文。 可以:不学习不~。 能干:你真~。 将要:~将毕业。 古代指物质的基本元素:五~(“金”、“木”、“水”、“火”、“土”)。 古诗的一种体裁:长歌~。 汉字字体的一种:~书。 姓。
长期居留或短暂歇息:居~。~宿。~房。~户。 停,止,歇下:~手。雨~了。 动词的补语(➊表示稳当或牢固,如“站~”;➋表示停顿或静止,如“他愣~了”。➌与“得”或“不”连用,表示力量够得上,如“支持不~了”)。
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这是其本义,后泛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席地而~。~待。~垫。~骨。~化(佛教指和尚盘膝坐着死去)。~禅。~功。~骑。 乘,搭:~车。~船。 坚守,引申为常驻,不动:“楚人~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庄。 建筑物的位置或背对着某一方向:~落。~北朝南。 把锅、壶等放在火上:~锅。 物体向后施压力:房顶往后~。 介词,因,由于,为着:“停车~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副词(➊空,徒然,如“胡为~自苦,吞悲仍抚膺”;➋无故,自然而然,如“如若此,则盐必~长十倍”;➌遂,即将,如“寒英~销落,何用慰远客”;➍深,如“感此伤妾心,~愁红颜老”;➎正,恰好,如“西村渡口人烟晚,~见渔舟两两归”)。 定罪:连~。反~。~赃(犯贪赃罪)。 瓜果等植物结实:~瓜。~果。 同“座”。
睡倒,躺或趴:~倒。~铺。~室。~底(埋伏下来做内应,如“~~传中”)。~槽。~龙(喻隐居或尚未露头角的杰出人才)。~薪尝胆(形容刻苦自励,志图恢复)。藏龙~虎(喻潜藏着人才)。 把去壳的鸡蛋放到开水里煮:~个鸡子儿。
《唐韻》戸庚切《集韻》《韻會》《正韻》何庚切,𠀤音蘅。 《說文》人之步趨也。 《類篇》从彳从亍。 《韻會》从彳,左步。从亍,右步也。左右步俱舉,而後爲行者也。 《爾雅·釋宮》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 《釋名》行,伉也,伉足而前也。 又《廣韻》適也,往也,去也。 又《增韻》路也。 《禮·月令》孟冬,其祀行。 《註》行,在廟門外之西,爲軷壤,高二寸,廣五寸,輪四尺,設主軷上。 又道也。 《晉語》下有直言,臣之行也。 又五行。 《書·洪範》我聞在昔,鯀陻洪水,汨𨻰其五行。 《韻會》五行,運于天地閒,未嘗停息,故名。 又行人,官名。 《廣韻》周有大行之官。 《論語》行人子羽修飾之。 又語也。 《爾雅·釋詁》行,言也。 《註》今江東通謂語爲行。 又歌行。 《前漢·司馬相如傳》爲鼓一再行。 《師古曰》行謂引,古樂府長歌行,短歌行,此其義也。 又《唐書·韓琬傳》器不行窳。 《音義》不牢曰行,苦惡曰窳。 又《廣韻》下孟切,胻去聲。 《玉篇》行,迹也。 《周禮·地官·師氏》敏德以爲行本。 《註》德行內外,在心爲德,施之爲行。 又姓。 《後漢·光武紀》隗囂遣將行巡𡨥扶風。 《註》行,姓。巡,名。漢行祐爲趙相。 又《集韻》寒岡切,音杭。 《類篇》列也。 《左傳·隱十一年》鄭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雞。 《註》百人爲卒,二十五人爲行。行亦卒之行列。 《吳語》吳王陳士卒百人以爲徹行百行。 《註》以百人通爲一行,百行爲萬人,謂之方𨻰。 又中行,複姓。 《通志·氏族略》中行氏,晉公族隰叔之後也,漢文時有宦者中行說。 又太行,山名。 《書·禹貢》太行、恆山,至于碣石。 《註》太行在河內山陽縣西。 又《廣韻》戸浪切,音笐。次第也。 又輩行也。 《杜甫詩》豈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郞丈人行。 又《韻會》行行,剛健貌。 《論語》子路行行如也。 又《類篇》下朗切,音沆。義同。 又《韻補》叶先韻。 《焦氏·易林》缺破不完,殘祭側偏。公孫幽遏,跛踦後行。 又《集韻》乎監切,音嗛。與銜同。
『住』《廣韻》持遇切《集韻》《韻會》厨遇切,𠀤音駐。止也,立也,居也。 《齊書·張融傳》融爲中書郞,未有居止,權牽船於岸上住。 又姓。見《姓苑》。 又與數同。 《列子·黃帝篇》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
『坐』《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徂臥切,音座。行之對也。 《禮·曲禮》坐如尸。 《又》虛坐盡後,食坐盡前。 又便坐,別坐之處。 《前漢·文翁傳》在便坐受事。 又《後漢·宣秉傳》秉修高節,光武特拜御史中丞,詔與司隸校尉中書令同專席而坐,京師謂之三獨坐。 又猶守也。 《左傳·桓十二年》楚伐絞,軍其南門。絞人爭出,驅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門,而覆諸山下,大敗之。 又古者謂跪爲坐。 《禮·曲禮》先生琴瑟書策在前,坐而遷之。 《註》坐,跪也。 又《律》有罪坐。 《前漢·文帝紀》除收帑相坐律令。 又罪人對理曰坐。 《左傳·僖二十八年》鍼莊子爲坐。 又釋氏大坐曰跏趺。 《蓮華經》結跏趺坐。 又與座通。 《前漢·梅福傳》當戸牖之法坐。 《註》正座也。 又姓。見《姓苑》。 又《集韻》徂果切,音睉。義同。○按坐有上去二音,字韻諸書訓註皆同,惟《轉註古音》坐註引《史記》高帝紀,遂坐上坐。《正義》云:前坐字,在果反,後坐字,在臥反。《字彙》行坐之坐讀上聲,非。《正字通》謂坐字在上聲者,叶音也,亦非。 本作𡋲。 《說文》从土,从畱省,土所止也。隷作坐。